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思想家名句出处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据此可知,我国古代A.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B.儒学逐渐占据正统地位C.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D.社会崇尚人文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来看,先秦时期思想里已经包含有民本思想,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涉及提高民众政治权利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史记秦本纪》明确记载,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甘肃天水征服邦、冀二族之后,分别以其族名在该地首次设立了县。这表明当时A.采用新的地方管理体制B.中央集权统治覆盖甘肃天水-2-C.郡县行政组织已经建立D.秦武公利用宗法制稳固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分别以其族名在该地首次设立了县”可知,秦武公在甘肃天水设立了县,而县的出现,标志着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开始,故选A。公元前688年为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并未实现,排除B;郡县制是在县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而郡县制指的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也并未提及郡,故无法确知郡县行政组织是否已经建立,排除C;县的设立即是对宗法制的一次破坏,排除D。3.下图是陕西绥德不同地方发现的两块汉代画像石。据此推知,汉代A.传统耕作方式开始在我国出现B.犁耕技术在绥德地区得到推广C.绥德农业生产技术在全国领先D.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在逐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可知,二者共同反映了人们在使用二牛抬杠进行耕作,这说明犁耕技术在绥德地区得到推广,故B正确;传统耕作方式即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全国领先”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形成,排除D。4.下面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对比表(约)朝代南方北方-3-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7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南北经济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B.政策导向是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C.政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人口占比的根本变化D.人口比例变化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数据表明,南方人口增加,占全国人口比重上升;北方人口减少,占全国人口比重下降;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故D正确;南方人口增加,占全国人口比重上升,北方人口减少,占全国人口比重下降,无法体现南北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战争,B错误;西汉、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陕西长安,北宋都城在开封,政治中心是东移,C错误。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4-【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6.纂辑《天下郡国利病书》时,顾炎武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由此可知,顾炎武A.否定君主专制统治B.倡导废除土地私有C.尤为注重实学研究D.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顾炎武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表明顾炎武注重实学研究,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材料表明顾炎武关注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问题,不能反映顾炎武倡导废除土地私有制,排除B;顾炎武的思想属于封建儒家思想范畴,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顾炎武的思想分析解答即可。7.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大致轨迹如下表所示:-5-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初期唐宋元朝明清层级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道(路)州县三级制省路府州县多级制省府县三级制由此可知,在这一历史演变中A.强化君权是其主要的推力B.地方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答案】D【解析】【详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自秦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下,地方行政制度在郡县制的基础上不断的嬗变,故D正确;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结果,A错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目的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没有直接关系,B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题意无关,排除C。8.乾隆二十年,清廷重申行商承揽茶叶、生丝等大宗出口货的贸易,只有扇、刺绣等八种手工业品允许行外散商、铺商在行商加保的条件下与外商交易,违禁则要受到惩罚。此举A.将中国古代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B.加强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C.是大力发展朝贡贸易的必然结果D.对广州十三行的经营权有所压制【答案】B【解析】【详解】行商承揽茶叶、生丝、布匹、绸缎、糖、大黄、白铅等大宗出口货的贸易,只有扇、刺绣、皮靴、瓷器、牙雕等八种手工业品允许行外散商、铺商在行商加保的条件下与外商交-6-易,违禁则要受到惩罚,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实际上体现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广州十三行正是当时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说明清政府严格限制中国对外贸易,故B正确,D错误;古代中国朝贡贸易是政府行为,是不计利益的贸易行为,目的是宣扬国威,满足皇室对奢侈品的需求,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朝贡贸易”,排除AC。9.清代的“外贸”制度,原是“一口通商”,后来,通商扩及五口,全国外贸进出口中心移往长江下游。这一变化反映了A.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B.当时中国外贸出现半殖民地色彩C.全国外贸中心南移的趋向D.晚清政府致力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通商扩及五口,体现了中国外贸出现半殖民地色彩,故B正确;五口通商不能体现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排除A;“一口通商”指广州一地通商,“全国外贸进出口中心移往长江下游”说明贸易中心转移到长江下游,贸易中心是北移,C错误;通过《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并非“致力于”,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后来,通商扩及五口”,结合所学《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10.李大钊曾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洞开……在外货竞争之下……鸦片战争的对外赔款以及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总此诸因,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收,旧税增额,遂以酿成太平天国的大革命。”李大钊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因为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变得腐败无能B.农民深受清政府的盘剥被迫反抗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D.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7-【详解】“在外货竞争之下……鸦片战争的对外赔款以及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体现了民族矛盾激化,“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收,旧税增额”激化了阶级矛盾,可知李大钊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故C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只反映了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外货竞争之下……鸦片战争的对外赔款以及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收,旧税增额”,并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解答。11.张海鹏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出现这一结局主要是由于A.孙中山变革社会能力不足B.群众对三民主义认识肤浅C.缺乏强有力政党领导革命D.满清政府的势力过于强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史实可知,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是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领导革命,故C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孙中山一生致力于社会变革,能力突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三民主义,C项可以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12.“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从辛亥革命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此观点说明新文化运动A.侧重意识方面的民主启蒙B.为广大民众普及了共和知识C.探寻了中国式共和的途径D.深刻地揭示了假共和的根源【答案】A-8-【解析】【详解】根据“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意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侧重思想意识方面的民主启蒙,故A正确;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侧重思想启蒙,无法说明“普及了共和知识”,排除B;辛亥革命探寻了中国式共和的途径,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排除C;材料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并非揭示了假共和的根源,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意识”,紧扣关键信息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分析解答。13.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种变化说明A.江南经济区域分工加强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B【解析】材料中叙述了中国江南农村近代经济的两个阶段:一是原有经济形势的衰落;而是顺应新形势的经济结构改革,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区域分工的问题;C选项说法与实际不符;D选项错在“开始”二字。14.下面是画家张漾兮于1937年9月7日发表在《四川日报》上的漫画《乐极生悲》。该漫画体现了作者-9-A.猛烈抨击日军侵华罪行B.揭露日寇扩大侵华阴谋C.对抗战抱有必胜的信心D.呼唤民族抗战早日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漫画《乐极生悲》说明日本侵略中国,最终会遭到中国人民的沉重打击,反映出作者对抗战抱有必胜的信心,故C正确;漫画无法体现“猛烈抨击”,排除A;B不符合漫画《乐极生悲》的主旨,排除;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标志全民族抗战开始,时
本文标题: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6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