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项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国大多认可周天子统一纪年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反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出处记述《管子·重令》“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说苑·政理》“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商君书·赏刑》“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史记·吴起列传》“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由此可以推知:A.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B.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C.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D.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C.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指A.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B.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定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2-说明在中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6.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7.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8.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马丁·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B.反对权威,宣扬人的主体地位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9.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10.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他A.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3-11.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12.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13.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A.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B.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C.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D.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14.如图是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描绘了济公头戴破帽、手持破扇、脚穿破鞋,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正统观念被画家抛弃B.心学重建了儒家精神信仰C.市民阶层率性直爽的心态D.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15.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B.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C.造成中国人盲目自大故步自封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16.人物观点出处-4-徐光启传教士“所以数万里东来者,盖彼国教人,皆务修身以事上主,闻中国圣贤之教,亦管修身事天,理相符合,是以辛苦艰难,履危蹈险,来相印证。《徐光启集》许大受传教士“捏天主以制天,按天以制天子”。《代疑篇》沈催夫普天之下,薄海内外,惟皇上为覆载照临之主,是以国号大明。何彼夷亦曰大西。且既称归化,岂可两大之辞以相抗乎?《破邪集》上表为时人对于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观点。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传教士东来引起了国人的恐慌B.宗教传播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C.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D.当时中国对西方认知模糊不清17.“以他对天地万物作出了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类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的荒谬,在推动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极大的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他”及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A.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B.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C.康德启蒙运动的总结D.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18.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A.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B.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C.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D.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20.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5-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21.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22.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23.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24.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B.各自具有片面性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25.1949年,中国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33.1%;到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降为14.9%;经过1956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B.新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C.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D.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0分。-6-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材料二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学者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及西方人文精神对西方产生的影响。(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的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天人关系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养生保健等学说。东汉名医张仲景医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临床经验与哲学理论的联系上,创造了辩证论治的医学原则,他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从整体出发,对人-7-体进行生理病理动态变化的宏观研究。材料二古希腊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描述,是以具体的客观解剖形态为依据的。古罗马名医盖伦倡导实证医学,重视实验,他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
本文标题: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6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