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临汾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西周)“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当时: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C.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D.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对异姓诸侯王通过联姻的方式加以笼络,体现了其利用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的特征,D正确;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A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姻亲关系笼络异姓诸侯,而不是打击,D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的理解和掌握,依据材料归纳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2.钱穆先生谈到秦朝时说:“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里他认为:A.秦政是从血缘世袭发展到宗法世袭B.秦朝的专制统治应该得到全面肯定C.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D.秦政是从礼乐治理发展到法律治理【答案】C-2-【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局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故C正确;血缘世袭和宗法世袭都是先秦时代,不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故A错误;C不符合材料“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反映的内容,故B错误;秦朝实行的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是“人治”,不是法律治理,故D错误。3.太学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发展到东汉时期,太学生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30000余人。其中考核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C.使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D.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太学子弟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而不利于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故B正确;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了正式确立,故A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C错误;根据材料“其中考核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可知,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D错误。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有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A.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有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故A正确;南北对峙并没有阻断经济文化交流,B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3-方战乱频繁,不利于恢复生产,C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而不是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有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结合所学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分析解答。5.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提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A.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B.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D.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店铺品牌名称较多说明当时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故B正确;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品牌名称,并不能说明宋代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坊市制度,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品牌意识的角度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6.下表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典籍记载内容《旧唐书·玄宗纪》(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全唐文》卷八十一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唐会要》六十九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唐会要》八十六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4-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D.唐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和“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等信息来看,政府一再发文禁止官吏经商,也确实有官吏经商的现象,说明唐朝时期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官吏经商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布局的变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针对官吏经商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无法体现唐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排除D。7.《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又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千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C.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尊敬老人,推动社会的“尊老”之风,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自己的统治,故C正确;商朝时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A;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宗法观念强调血缘关系,材料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8.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5-从中可以得知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理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D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联系所学宋明理学的内容分析解答。9.下表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人均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嘉庆十年(1805年)2090341966.38嘉庆十六年(1812年)3256308974.56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4023975602.18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B.国家人口政策变化C.耕地面积逐步减少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人口和人均土地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就更加有必要性,即精耕细作的必要性,D正确;材料中涉-6-及的是人均土地面积,不涉及土地兼并,A错误;从材料中人口和人均土地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人地矛盾突出,没有涉及“国家人口政策变化”,B错误;材料中的人地矛盾严重,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加剧,并不能得出是因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缘故,C错误。10.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这反映出A.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B.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C.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D.相关学者的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详解】后世学者对历史事物的误解会导致人们对历史认识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对历史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故A正确;B项“缺乏客观性”表述太绝对,错误;C项“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表述太绝对,错误;D项“都不符合历史事实”表述太绝对,错误。11.《申报》于1876年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B.社会各阶层认同工业文明的优势C.社会变化推动观念更新D.兴起实业救国思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仿织洋布,定易销售”“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说明国人采用机器生产、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逐渐形成,说明社会变化推动观念更新,C正确;《申报》不代表政府态度,排除A;B项“社会各阶层”说法不准确,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实业救国思潮,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仿织洋布,定易销售”“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分析解答。-7-12.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间接说明了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近代人们服饰的变化,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倡导社会习俗变革,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故选C;“草冠革履,呢服羽衣”无法体现政治气息,排除A;材料反映了海外归来的革命巨子的服饰被政界中人互相效法,无法体现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12年”“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联系所学辛亥革命推动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分析解答。13.1931年后,国民党利用各种纪念日来建构和推广“孙中山崇拜”。1935年,孙中山诞辰六十九周年纪念大会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多种多样,政府和民间皆参与。国民党纪念孙中山的主要目的在于A.缅怀孙中山过去建立的丰功伟绩B.借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C.树起孙中山大旗进行反帝反封建D.塑造形象凝聚人心以抵御外敌入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1年、1935年的两个时间点,分别是九一八事变与华北事变,是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孙中山被尊为“国父”,纪念孙中山有利于增加民族凝聚力,国家认同感,共同抵御外敌入侵,故D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反抗日本总冠军国主义的侵略,纪念孙中山并不是为了缅怀孙中山过去建立的丰功伟绩。也不是为了统一中国,因为当时中国已经统一了。反封建也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才是主要任务。故排除ABC三项。-8-14.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
本文标题: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