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1-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用复合陶范铸造鬼斧神工的青铜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考古发掘出夏商时期大量的青铜爵、鼎和箭头,这些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了A.人与自然的关系B.满足战争的需要C.提高生活品质D.人与人的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爵”代表的是官职,“鼎”代表的是权力的象征,“箭头”表示与军事战争有关,说明古代青铜器的技术成果都与人与人有密切的关系,D正确。青铜器的成果体现不出人与自然的关系,A错误;满足战争的需要只是其中的一种作用,B错误;提高生活品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出,C错误。2.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这反映出商周时期A.生产力的逐渐提高B.神本到民本的演变C.统治思想日益成熟D.儒家思想已经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的信息可知商朝人注重神权,“周人则敬天保民、崇尚礼乐教化”说明周人注重民的特点,体现出商周时期由神本到民本的演变,B正确;材料中现象的变化不能说明生产力的逐渐提高,A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思想意识的变化,不能说明统治思想日益成熟,C错误;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产生,D错误。3.据睡虎地秦简记载,盗采桑叶即使价值不满一钱也要给以服劳役三十天的处罚。更有甚者,-2-《吕氏春秋》记载:公元前518年,楚国边邑卑梁的女子和吴国女子争桑,引起了两国之间的战争。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A.各国普遍法律严酷B.丝织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阶级矛盾趋于尖锐D.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的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盗采桑叶即使价值不满一钱也要给以服劳役三十天的处罚”“争桑,引起了两国之间的战争”体现出丝织业的地位的重要性,B正确;各国普遍法律严酷说法绝对,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丝织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能体现出阶级矛盾趋于尖锐,C错误;材料的理由不足以说明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的频繁,D错误。4.商鞅曾说:“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据记载,秦律规定黔首可以从官府无偿分到田地、耕牛、铁质农具、种子和宅地的权利。为增加农业人口,招“徕三晋之民”至秦国境内垦荒。材料表明:A.秦统治者对农业的极度重视B.秦律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C.秦律制定结合了自身的特点D.秦律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商鞅的意思是立法要符合国情,秦“规定黔首可以从官府无偿分到田地”“秦国境内垦荒”都体现出法律制定结合本国实际的特点,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秦统治者对于农业的极度重视,A错误;材料说明制定法律的特点,不能体现出民本的思想,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秦律对于后世的影响,D错误。5.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3-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容易影响科举制度的公平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强化了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的做法显然会因为一些人的观点影响到科举制按照名次录取的做法,这样会直接影响科举制的公平性,B正确;材料中现象说明科举制存在的弊端,不是完善,A错误;材料中“通榜”的做法不是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C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科举考试的公平性问题,不是说科举制强化了唐朝君主专制制度,D错误。6.汉武帝时期,一些官员鉴于战国时期诸侯大夫专擅“山泽之利“,导致独霸一方,并认为“鼓金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而人民所罕至,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极力主张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这表明该政策实施的目的是:A.稳定社会秩序B.巩固中央集权C.增加财政收入D.抑制豪强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而人民所罕至,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说明统治者认为盐铁私营会导致诸侯势力的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统治,显然张推行“盐铁官营”政策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正确;稳定社会秩序不符合“盐铁官营”政策的主旨,A错误;增加财政收入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抑制豪强势力的势力,D错误。7.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4-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实现了家国同构,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宗法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故A项排除;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非沿袭了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排除;三公九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的体现,与宗族观念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朝和汉初政治制度还受到宗法制的影响,但秦汉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政治制度8.许倬云在《汉坚实唐宏大宋稳定》一文中写到:“两汉的坚实基础,隋唐的宏大规模,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从此以后,中国两度面对外族的完全征服,还能重新站起来。”这里强调的“中国还能重新站起来”的因素是:A.万众一心的民族心理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C.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D.地域辽阔的国土面积【答案】C【解析】汉族受到外族入侵,并没有因此别完全征服,主要是汉族文化的强大。C正确;A是从民族心理分析;B是政治体制分析;D是从土地面积分析,均不是主要因素。9.宋代租佃制盛行,农民往往与土地所有者缔结契约,依契约分收成。为适应这一变化,一种城乡分开、有产户无产户区分的新的户籍制度在北宋前期形成。这表明北宋时:A.自耕小农衰退B.契约精神形成C.政策适时调整-5-D.农民依附松弛【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租佃制,地主和佃农签订租佃契约,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并由此导致新的户籍制度的形成,这体现出北宋政策的适时调整,C正确;材料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是按照契约分成,并不是说明契约精神的形成,B错误;材料中做法是政策的调整,并不是说明农民的人身依附松弛,故D项错误。10.汉代对于新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推广力度很大,效果明显。据史书记载:汉章帝时,“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这反映了:A.牛耕广泛普及,影响农业发展B.医疗条件低下,抗灾能力较弱C.政府救灾不力,流亡农民普遍D.商人哄抬物价,农民生活困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说明因为牛因为生病导致垦田减少,粮食价格上涨,出现人流亡现象,体现出牛耕广泛普及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A正确;材料中不是说明医疗条件低下以及抗灾能力的问题,B和C项错误;材料中价格上涨的因素是牛耕的问题,而不是商人哄抬物价,D错误。11.光绪十三年(1887)在山东牛庄,土纱每包(300斤)售价银87两,而洋纱只售57两。这意味着:A.中国纱质量较高B.中国纱供不应求C.洋纱竞争力较强D.洋纱遭受了抵制【答案】C【解析】-6-【详解】材料中“土纱每包(300斤)售价银87两,而洋纱只售57两”,说明洋纱售价低于土纱,体现出当时洋纱在中国市场竞争力较强,C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中国纱质量较高,A错误;材料中只是比较土纱和洋纱的价格,不能说明中国纱供不应求,B错误;此时洋纱并没有遭到国人的抵制,D错误。12.(英)贝斯福在参观了金陵制造局后写道:“中国总办和官吏们似乎不了解他们在制造什么,为什么制造。机器是现代的、头等的,但用来制造过时的无用的军需品。他们正在大量制造一种小炮,只能发射一磅重的炮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国营企业的通病B.外国技术的限制C.工人素质的低下D.封建管理的落后【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不了解他们在制造什么,为什么制造”“无用的军需品”说明洋务运动的企业经营和管理上的落后性,D正确;洋务运动属于官督商办企业,A错误;材料中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问题,不是外国技术的限制,也不是工人素质低下导致,故B和C项错误。13.下表为近代中国工人罢工(部分)的状况。时间地点企业原因1868上海耶松船厂反对工头克扣工资1883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反对延长劳动时间1912汉口俄商砖茶厂反对俄国策划外蒙“独立”1915上海、长沙码头、日资企业对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1916天津(北京等地工人支援)法资企业(各业工人组织“工团”领导斗争)反对法国强占天津老西开,扩大租界-7-这反映出:A.工人阶级斗争由自发逐渐走向自觉B.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C.民族矛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D.马列主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中工人斗争最初是“反对工头克扣工资”“反对延长劳动时间”,体现出的是自发的行为,“反对俄国策划外蒙“独立””“反对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体现出的工人斗争走向了自发维护主权意识阶段,A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工人的主权意识,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B错误;材料表格不仅仅是民族矛盾的问题,C错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D错误。14.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顾颉刚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出要警惕“民族自决”之类的口号,提出以“文化集团”来替代“民族”的划分,“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这一主张:A.国家现实政治需要的产物B.带有狭隘民族主义的特征C.中华民族开始觉醒的结果D.民族融合推动的学术争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是日本侵华时期,材料中学者提出“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以及“出以“文化集团”来替代“民族”的划分”的说法,显然是抗日战争现实的需要,A正确;材料中不是说明提倡狭隘民族主义,B错误;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是指甲午战争之后,此时属于高涨时期,C错误;材料不是论述民族融合推动的学术争鸣的问题,D错误。-8-15.下图是1960和1962年全国大中型施工项目数据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A.调整政策效果明显B.经济面临严重困难C.左倾错误有所蔓延D.工业发展遭受重挫【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针对1958年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中央开始实行“八字方针”的调整,表格显示1962年和1960年相比,全国大中型施工项目以及基建项目逐渐减少,体现出国家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说明国民经济调整的效果明显,A正确;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是1959和1960年左右,B错误;表格显示此时中央政策是调整经济,C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对国民经济机构的调整,不是说工业发展遭受重挫,D错误。16.1987年与1985年相比,国家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由财政筹集的从76.6%下降到31.2%,由银行筹集的从23.4%上升到68.8%。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国家财政收入减少B.民间建设资金增加C.国家管理模式转变D.对外开放规模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从1984年国家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改革国有企业。“国家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资金,由财政筹集的从76.6%下降到31.2%,由银行筹集的从23.4%上升到68.8%。”说明传统计划经济管理的模式逐渐转向宏观调控与市场结合管理模式,C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管理模式的变化,不是说明国家财政收入减少,A错误;民间建设资金增加不是-9-材料中论述的主旨,B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对内改革的信息,不是对外开放,D错误。17.1985年1月
本文标题: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