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
-1-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2.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该学者意在强调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3.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A.控制农业生产区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防止地方离心力4.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佐二”。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5.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秦国设郡,最初地位低于县。战国县的数量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该学者认为A.郡县制形成具有社会转型特征B.战国开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秦朝D.郡县制强化西周的集权统治6.据史书记载,秦汉王朝的诸卿中,宗正掌皇族姻戚之名簿,太仆为皇帝管车马,少府是宫廷总管,将行掌皇后事务等,执掌这些职位的人皆列于朝廷大臣。政府“有几处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这一现象表明:A.君主专制得以确立B.“家天下”的局面形成C.朝臣分工明确细致D.官僚政治处于初创阶段7.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充任六科-2-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我国监察制度走向完备B.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8.“一池三山”园林模式首创于汉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呈三角状布局,具有向心的空间感,以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命名,以模仿仙境;此后逐渐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这说明"一池三山"园林模式A.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B.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C.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D.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理念要求9.唐太宗贞观三年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制度。据载在武后、中宗之前,史馆“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皆愿长喙”,导致“傥(同‘倘’)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由此可知,当时A.史官个人才能得到发挥B.史书修撰管理严格C.史官与大臣间矛盾尖锐D.修史制度需要改革10.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B.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D.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11.《礼记·月令》的“季夏之月”中有关于汉代以前农业生产活动的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这说明当时A.农业生产注重土壤肥力的保持B.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开始形成C.气候湿热反常不利于农业生产D.传统农业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2.北魏太武帝“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北魏孝文帝“复以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洛阳)军警之备。每岁白河西徙牧于并州(注:今山西太原),以渐南转,欲其习水而无死伤也。”这反映出北魏时A.精耕细作技术明显进步B.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农业活动C.北方畜牧业有较大发展D.江南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1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3-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14.唐代中后期,南方的制瓷、造船、纺织、冶铁业明显占优。北宋时,五大名窑仅有哥窑在南方;都城汴梁的锦院、河北定州的刻丝技术代表着当时丝织业的最高水平。这反映出北宋时A.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B.手工业经济分布南北差距缩小C.民营手工业渐成为主导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发生逆转15.据考古发现,距今(2019年)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良渚文化A.证明了长江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16.根据下列图表判断以下论断错误的是区域西汉唐(752)南宋明朝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黄河中下游地区3825642.82889832.34754153.22121730.4淮河地区787115.21213723.42365045.63927575.7A.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呈上升趋势B.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表中变化有密切关系D.到明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17.明朝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出现的《杜骗新书》在序言中写道:“今之时,去古既远;俗之坏,作伪日滋。巧乘拙,智欺愚,人含舌锋腹剑之阴;此挟诈,彼怀猜,世无披心吐胆之交。”该书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A.社会风气发生明显变化B.市民文学得到快速发展C.文化专制压制士人思想D.官方教化系统不断强化18.《后汉书》记载,西汉元帝时“诸曹侍中以上”往往“私贩”,即官员们大都做起了生意。因此,当时的御史大夫,也是汉代的大学人贡禹向朝廷奏请:“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不)得私贩卖”。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实施B.官员从商不利于维护统治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19.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4-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20.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1.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打一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打一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一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22.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23.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24.(题文)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25.董仲舒认为,思想统一必须统一于“六经”,而“六经”的最权威、正确的解释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由此推断,他主张“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用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秩序B.加强君主专制集权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使儒学成为文化正统-5-26.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27.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孝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C.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D.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28.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29.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30.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接受西方
本文标题: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