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1-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单选共计25题(50分)1.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A.宗法制度的衰落B.贵族统治的完善C.血缘政治的打破D.分封制度的推行2.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B.体现贵贱有序C.调节人们情绪D.凝聚家族亲情3.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4.《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A.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C.诸侯有对周王具有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5.“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将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这种制度()A.核心是嫡长子继承-2-制B.开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体现了家国同构模式D.开始形成“家天下”的格局6.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加强中央集权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D.打击贵族势力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8.高一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相符的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汉武帝:“我用三省分割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唐太宗:“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D.宋太祖:“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9.“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10.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3-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一体色彩11.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增设管理财政的“三司”,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政治制度()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C.深刻影响了国家前途与命运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12.在中国科举史,唐代科举属于初创阶段,制举与常科科目设置尚不稳定。……有存汉察举遗风者……科目名目众多。在科举考试取士的不断实践过程中,一些科目被淘汰,一些符合用人要求的科目则被保留下来。这说明唐科举制()A.是当时唯一的人才选拔制度B.是非常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C.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D.继承了西汉时期的察举制度13.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唐朝()A.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长官相互牵制C.皇权受到制度约束D.实行集体决策机制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4-A.门第社会违背历史潮流B.察举制打破了官僚政治体系C.科举制要优越于察举制D.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15.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这反映出当时()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16.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品级较低的官员参与朝政机密,用“同中书门下省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其主要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权贵17.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18.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搭配正确的是()A.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C.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品行才学——门第声望——-5-考试成绩19.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朝,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20.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调节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21.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2.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B.有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6-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23.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C.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24.明太祖曾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消除这一苦恼,他采取的行动是()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正式确立内阁制度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25.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指边疆官职)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入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A.促进了土司阶层对国家的认同感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C.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二:非选择题(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唐朝的宰相权力很大,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分割宰相权力。-7-材料三:明太祖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1)图一所示中央官制确立于哪一朝代?对比两图,简要指出图二在加强皇权方面的主要做法。(2)据所学知识指出,赵匡胤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3)据材料三,归纳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上述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哪一趋势?27.(16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缺陷及其负面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3)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28.(20分)选官制度是保证统治秩序的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日“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切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8-——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选官制度及其标准,并从材料中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3)据材料三,指出隋朝科举制形成的时间,并归纳其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9-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D2.【答案】A3.【答案】C4.【答案】C5.【答案】C6.【答案】B7.【答案】C8.【答案】A9.【答案】A10.【答案】D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C14.【答案】D15.【答案】B16.【答案】B17.【答案】B18.【答案】D19.【答案】C20.【答案】D
本文标题: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