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Ⅰ部分选择题一、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1.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B.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3.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以前,历代王朝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B.鸦片战争以后,仅晚清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平等C.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从实质上平等变为不平等D.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4.对于中国政府的禁烟,马克思说:“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财政,实际上不只依赖于对华的鸦片贸易,而且还依赖于这个贸易的偷运性质。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成为合法的贸易,同时允许在华种植鸦片,则英、印国库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A.中国的禁烟不利于扭转对英的贸易逆差B.鸦片贸易合法有利于从经济上打败英国C.说明了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D.未准确认识鸦片贸易对中国产生的危害-2-5.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6.“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8.《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9.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1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B.瓜分狂-3-潮和五四运动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1.“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A.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B.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义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C.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1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D.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14.“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15.有学者指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的突出表现就是A.中国军事力量壮大B.中央政府权威确立-4-C.中国民族意识增强D.全国统一局面出现16.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书中,在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这样写道:“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茨威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列宁领导的革命极大的震撼了世界资本主义统治的秩序C.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对资产阶级是沉重的打击D.以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一战,协约国集团分崩离析17、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18..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19.1942年1月2日,蒋介石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22日,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美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A.中国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B.美国干涉中国内政C.中国军队接受美国人的领导D.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战20.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8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建立了工兵苏维埃政权21.美国人眼中的世界一直就是两个: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世界”和以美国的敌人为代表的-5-“邪恶世界”。美国的使命就是“捍卫自由世界”和“消灭邪恶势力”,灰色地带是不存在的。为了完成这一使命,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A.推行马歇尔计划B.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发动侵朝战争D.发动对越“特种战争”22.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A.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3.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24.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原因、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25.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美国这样做()A.充分考虑日本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B.是遏制社会主义的战略措施之一C.是把亚洲作为美苏全球争霸的重点D.导致了朝鲜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26.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A.“一边倒”政策B.不结盟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政策27.习近平在2012年2月访美的演讲中说道“我们会永远缅怀当年以非凡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当年“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这一历-6-史性事件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B.打破了中美的外交僵局C.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D.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28.在加入欧盟后,英国议会只是在一些小问题上,同意让渡部分权力,但是在事关国家主权的大问题上,寸步不让,甚至不惜以退出欧盟相威胁。正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后来所说:“有些事情我们是不能同意的。我们不能同意放弃在像安全、税收、条约更改和对第三国公民的边境控制等关键领域内的否决权。”这说明()A.欧洲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B.英国在欧洲一体化中坚持民族主义C.欧洲一体化损害英国的利益D.英国致力于阻止欧洲一体化29.“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冷战结束不利于国际局势稳定B.冷战在事实上制止暴力,维护和平C.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失衡D.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30..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第Ⅱ部分:非选择题(40分)31.(14分)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
本文标题: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