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云南省曲靖会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试题
-1-云南省曲靖会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B.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C.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D.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3、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梭伦如此改革的动机,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分析,梭伦倡导的民主()A.是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的手段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最终目的C.主要是协调贵族之间的矛盾D.旨在使奴隶主贵族垄断一切权力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是()A.颁布“解负令”B.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C.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D.创立了四百人会议5、梭伦关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改革()①实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真正平等②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④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6、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感说明()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的归为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7、在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8.商鞅变法的法令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BA.“燔诗书而明法令”B.“为田开阡陌封疆”C.“连什伍,设告坐之过”D.“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9、《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作者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作者既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又认为其对社会有破坏作用C.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D.作者对商鞅变法采取了科学的评价方法10、《史记·商君列传》载,太史公曰:“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下列对此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A.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些片面B.以主观情感评价,忽视对实效考察C.从生平实绩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D.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1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12、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3、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3-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⑤14、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15、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①推行均田制②推行新的租调制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设立三长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17、《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18、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4-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19、“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B.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C.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D.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2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法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平息富人的不满。根据这一制度,富人(而不是世袭贵族)成了统治阶层的主角:最富有的雅典人最为重要,他们可以单独执政。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即允许穷人(妇女、在当地居住的外邦人和奴隶除外)在公民大会上行使一定的否决权。——(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材料2: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的居领导地位的希腊城-5-邦。——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请回答:(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是怎样“解救贫困者”,又是怎样使“富人成了统治阶层的主角”的?(6分)(2)你是如何看待梭伦的“智慧和公正”的?(7分)(3)据材料2,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2分)22、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襄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9分)23、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帝改革的意义。(9分)-6-24、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代政治理论告诉我们,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档的。……王安石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但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在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道:“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张剑锋《天变到底足不足畏》材料二及神宗朝,荆人(指王安石)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性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顾炎武《日知录,宋民风俗》材料三王安石的学术观点截然不同于所谓的纯儒或俗儒……要实行变法,就不能不在事实上背离保守的儒学,汲取管仲商鞍的变法思想。﹣﹣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王安石的“三不足”言论有何积极意义?据材料一指出富弼对“三不足”言论感到十分震惊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与“国事日非”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从变法思想及实践两方面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9分)-7-参考答案ABABBCABDCBADDBBCBBC21、【答案】(1)颁布《解负令》,取消债务奴隶。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不同等级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不同,利于富有的工商业者分享政治权力。(2)梭伦通过颁布法律和社会政治改革,如: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创设四百人会议、组建民众法庭等制度的创设,执行“不偏不倚”的政策来化解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并没有根本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3)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2、【答案】(1)特点:以“予之为取”为指导思想;先富民再富国;生产民营,销售专营;政府调控市场,从中盈利。(2)影响: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商业健康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统治秩序,为齐国争霸创造了物质条件。23、【答案】(1)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24、(1)意义: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旧俗、勇于革新的精神.看法:“三不足”言论实际上取消了对皇权的制约,易导致不受约束的权力的滥用.(2)关系:顾炎武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宋朝的衰败.原因:思想上,背离主流思想;实践上,损害百姓和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启示:改革要有正确指导思想;有利于民众;利益调整必须兼顾各方.
本文标题:云南省曲靖会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