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区域性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一个字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学法,甚至有好几种写法,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与所学知识结合,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D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涉及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并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B选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2.《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答案】A【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内在修身和外在事功于一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表明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继承他的思想,后来分为“主内”和“务外”两派,故A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弟子对儒学的继承,无法体现“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排除D。3.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与这一思想属于同学派的是A.“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2B.“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C.“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D.“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答案】D【解析】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提倡效今不法古,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先秦时期法家的思想;A项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是法家思想,符合题意。4.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A.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B.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C.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D.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可知,这类神话强调人的力量和作用,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故B正确;材料反映古希腊神话,无法体现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排除D。5.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A.注重提升公民的政治素质B.主要是捍卫公民思想自由C.不满雅典民主政治的现状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苏格拉底由研究自然问题转向人类本身的问题,研究“正义”“非正义”“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说明苏格拉底研究的内容试图解决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雅典的民主政治是直接民主,很多治国人才是通过抽签产生,导致出现权力的误用和滥用的现象,表明苏格拉底不满雅典民主政治的现状,因此C选项比较贴切;3根据材料“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内容可知,苏格拉底的研究针对的是治国人才,而不是公民,因此不选A选项;根据材料内容得知,苏格拉底的研究试图解决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与捍卫公民思想自由无关,不选B选项;苏格拉底研究针对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培养真正的“治国人才”,与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无关,不选D选项。6.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熹平石经”为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故体现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而是强调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排除A。“熹平石经”是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而不是书画艺术,排除B。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排除D。7.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答案】C【解析】材料“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石窟”反映的是魏晋至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佛教石窟,这说明了当时佛教影响扩大,故C项正确;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故B项排除;从魏晋开始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经济影响力有所下降,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8.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4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答案】B【解析】从古代科技成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所占比例比较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成果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都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B项正确;图中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9.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答案】C【解析】从理学的思想来源上看,它不仅仅是思想领域上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宗教、逻辑以及哲学上的融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特点;B选项说法过于狭隘;D选项不是材料叙述的主要含义。10.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5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答案】C【解析】对比来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本身更为重视,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对个人价值和地位有所要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并不能称为“风气败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还没有传入;D选项错误,这与历史事实不符。1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即程朱理学依然是统治者推崇的官方哲学,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如黄宗羲、李贽等,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故C项错误,B项正确。倡导“自由”“平等”思想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12.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A.①④③②B.④③①②C.①②④③D.③②④①【答案】A6【解析】是20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的主张,②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③是20世纪初辛亥革命思想;④是19世纪晚期维新思想主张,依据时间排序A正确。13.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这反映出孙中山主张A.利用先进技术推动国家富强B.效仿资本主义制度以富国自强C.推行政治改良维护专制统治D.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挽救民族危机【答案】B【解析】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的强大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坚船利炮”是“舍本而图末”,说明孙中山主张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即通过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以富国自强。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孙中山认为不能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孙中山主张采取何种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排除C、D项。14.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时间范围看,A、C两项均不符合;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君”到“国”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己深深地影响到民间风气习俗的变革,说明近代国家观念己在民间悄然形成,故D项正确。15.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7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答案】C【解析】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
本文标题: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