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1-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2.《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根据材料,A.陈与齐B.杞与鲁C.鲁与管D.齐与鲁3.“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D.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A.实行科举制B.思想上独尊儒术C.采用严刑酷法D.推行郡县制5.《史记·周亚夫传》记载,窦太后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A.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出的决定BC.“高皇帝约”具有最高权威D.西汉早期的丞相位崇权重6.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表明唐朝A.中央集权遭到冲击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门阀政治影响深远D.婚姻制度变革艰难-2-7.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8.北宋实行任命文臣做地方官的制度,其积极作用主要在于A.提高了官员的素质B.增强了官府的职能C.防止武装割据重演D.减轻了人民的负担9.“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10.龚笃清在《明代科举图鉴》中认为,文章若不规定一定的体裁形式,就无所谓文章。特别是考试文体,若无严格的格式,则难以评判其高下优劣,测试出应试者的智力高下。作者意A.批评明代的科举制度B.C.强调八股取士的合理性D.11.清朝一机构离皇帝寝宫仅50米距离,为严格保密,该机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奏笔录”。该机构的设置A.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B.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1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民主制的形成B.个人主义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主要特征C.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古希腊航海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3-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唐朝)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在景云年间(711年)设置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置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材料三(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8分)(2)材料二中唐朝在地方上实行的管理措施是什么?该措施的实行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6分)(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1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已有中书谒(传达、通报之意)者之官。曹操初置秘书令、丞,管理尚书奏事。曹丕时期,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又置中书监,位在令上。监、令并掌机密,中书省逐渐形成。“中书掌内事,密诏下州郡及边将,不由尚书者(署)也。”改由监、令之下通事郎拟草。尚书起草诏书之权既被侵夺,机要之权也就丧失,只掌例行公事,尚书台遂降为政务——材料二在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由中书省决策,通过门下省审核,经皇帝御批,然后交尚书省执行,故实任宰相者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此后,三省制逐渐向三省合一制发展。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4-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宋代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宋史·职官志》说:“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宋代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任命省、台、寺、监、侍从、知州军、通判等官员。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实际长官为右丞相、左丞相(元制尚右,故右在左上)各一员,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率百司。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乘——(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三省六部制。(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废中书省”反映了哪一对基本矛盾。据此,你认为我国古代中央官制变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4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朝到元朝“中书”的职能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0分)-5-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月考参考答案1-4DCCD5-8DCAC9-12DCDC13.(20分)(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4分)意义:在国家制度中,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4分)(2)措施:设置节度使。(2分)影响: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3)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2分,任答1点即可)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三冗”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4分)(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分)14.(201)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相互牵制,有利于强化皇权;是中国古代比较成熟的中央官制。(6(2)相权和皇权的矛盾;强化皇权。(4(3)职能:西汉:通报和传达;曹魏:起草诏令文书,掌握机要;唐:决策机构;宋:掌握行政权;元:最高行政机构,统率百司。(8分,任答4内侍机构最终演变为最高行政机构。(2分,任答1点即可)
本文标题: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