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
12020届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时间:90分钟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第I卷一、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2.西周国都的近郊被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乡大夫每三年对乡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优秀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D.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3.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A.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D.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4.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5.《诗经》载:“十月纳禾稼……禾麻菽麦。”《左传》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孟子》云:“今夫麰麦(大麦)播种……日(夏)至之时,皆熟矣。”据此可知()2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B.中原小麦种植技术逐渐外传C.小麦种植、成熟时间在传播中发生了变化D.这些记载已完全违背了史实6.969年,宋太祖“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输钱印契”。改变了以往田宅交易双方均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这一制度()A.挽救了北宋时期的财政危机B.导致了自农耕经济日益衰退C.反映了诚信交易的契约精神D.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7.《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8.“(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下列与此无关的是()A.家庭劳力分工明确B.农产品商品化提高C.高产农作物的引种D.私营手工业的进步9.明朝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10.黄宗羲曾提出:“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顾炎武也说过:“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对他们的主张评述正确的是()A.推崇先秦时期封建制度B.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C.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D.反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11.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主要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A.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B.标志着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D.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12.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C.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13.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源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3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源自《礼记》。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观念影响着教育发展14.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A.理学成为社会的重要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15.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性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给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16.《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亦有朝廷主持修编农书。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D.有注重经验性、实用性的特点17.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高低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的地位18.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19.雅典军队主帅泰米斯托克里有句名言:“只要雅典人拥有二百艘满载乘员的船只,那雅典人就是有城邦和比他们的领土还要大的国土。”这表明“城”与“邦”可以分离,“城”毁而“邦”却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这句话反映了()A.航海业发达推动了城邦迁徙B.雅典军人以保护城邦为己任C.公民集体是希腊城邦的核心D.公民个体完全服从城邦利益420.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据此推知,万民法()A.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B.继承和发展了罗马公民法C.标志着罗马法学体系最终完成D.削弱了帝国的政治凝聚力2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B.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C.加强中央集权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D.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22.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23..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中外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李贽形象形象特点评论者(生卒年代)“异端”、“妖孽”、“罪人”、“小人”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黄宗羲(1610—1695年)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方以智(1611—1671年)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既有人道主义因素,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侯外庐(1903—1987年)具有近代精神的思想家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岛田虔次(1917—2000年)这反映出()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历史解释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5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24.《旧唐书》载:“(元和十三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馎)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敕下(诏书下达),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这反映了在唐代()A.中书省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B.门下省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C.尚书省已不能参与核心政务D.监察机关有效制约行政机关25.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A.导致儒学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宋太宗规定:“进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宋代在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据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比最大,其次是珠江流城,再次是黄河流域。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懊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惟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材料二为什么要独尊一家呢?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就已经意识到的。而且,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儒学,为什么就合适做统治思想?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也就是说,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第八卷《汉武的帝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汉“独尊儒术”的原因,并指出有何影响。(8分)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6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材料一钱穆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城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监察机构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邸,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材料三(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
本文标题: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