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1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B.革新了选官制度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D.设刺史以察民情2.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子弟和普通民家的优秀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唐代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A.唐朝官员的入仕颇多捷径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3.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D.使神权和王权开始密切结合4.明代皇帝在处理密疏时,既不需内阁的票拟,又不必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批答后也不必经过六部驳正发抄。这反映出A.明朝处理奏折的程序混乱B.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C.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D.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2“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钖(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明书》“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明史》A.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B.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C.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D.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6.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内阁非国家法定行政机构B.国家政治稳定导致无事可理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7.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A.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B.加强家族内成员凝聚力C.用来祭祀家族列祖列宗D.代行地方行政管理职能8.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的选官方式相同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9.下面是古罗马法学家对犯罪问题的部分认识表。由此表可以推知罗马法3犯罪类型界定犯罪现象的关节点行动犯罪动机、身份、地点、时间、性质、数量、结果言论犯罪文字犯罪协从犯罪A.重视逻辑分析B.强调社会公平C.保护私有财产D.维护奴隶制度10.《十二铜表法》有这样的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这体现了A.《十二铜表法》维护了贵族的利益B.《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权益得到保护C.《十二铜表法》蕴含法治的精神D.《十二铜表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11.在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不断演变的进程中,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A.行政权力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12.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一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A.使政府体制相对稳定B.打破了两党轮流执政定制C.正式确立了文官制度D.扩大了政府文职官员权力13.“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4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14.在缔结《北京条约》之时,清廷“设抚夷局”掌对外交涉事宜。后因交涉日增,奕䜣等于咸丰十年底奏请设立总理衙门并表示“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反映出A.清廷被动适应近代外交B.清政府重视维护国家主权C.闭关锁国政策根深蒂固D.军机处仍是最高权力机关15.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A.被迫放弃天朝观念B.外交思想渗透“中体西用”C.逐步接受条约体系D.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16.1877年,马建忠写信给李鸿章说:“窃念忠此次来欧,一载有余,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这反映了其A.主张推广西方法律B.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D.实现富国强兵愿望17.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B.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有分歧C.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518.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材料表明其实际对华立场是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D.希望由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19.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材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B.尝试以城市暴动推进革命进程C.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D.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0.时人指出“科举初停学堂未广,各省举贡人数不下数万人,中年以上不能再入学堂保送优拔人数定额无多,……不免穷途之叹”。由此可知科举制度废除A.导致原有社会凝聚机制瓦解B.传统文化传承的中断C.直接导致了清朝统治的崩溃D.导致普遄的失业现象21.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发生重大转变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根本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22.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6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A.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C.倡导“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专权23.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揭露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该机构的设置A.宣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决心B.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C.有利于改善抗战的国际环境D.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基础24.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陵园的30块纪念碑上,一共刻着3300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2200个美国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1941年底开辟的飞跃喜马拉雅山脉向中国运送物资的“驼峰航线”上牺牲的。这反映了A.美国空军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关键性力量B.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C.美国政府一直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坚定盟友D.战略物资的保障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25.巴黎公社的一份文告称:“弟兄,你受骗了。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城市里创造一切财富的人无衣无食,无处栖身,求助无门;但是乡下的情况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有钱的地主和企业主这两种被叫作剥削者的人,会有什么区别吗?”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推翻地主阶级统治B.寄望获得农民支持C.揭露私有制的罪恶D.彻底消灭剥削阶级7第Ⅱ卷本卷共3题,共50分。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治理机制。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渊源于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每户给印牌一张,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外有人外出或有客来访都要注明;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有无异样。——摘编自部编教材试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摘编自部编教材试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认同的基层管理方式。结合所学,分析其思想形成的背景。(8分)(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治理同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不同,并分析英国城市治理的影响。(10分)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以及洋枪洋炮等新式武器装备的使用,武举已经越来越成为近代军事教育发展的掣肘。甲午战争的失败给清朝统治者沉痛的警示,使其认识到“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剂以疗新病居夏日而御冬裘也”。从1901年到辛亥苹命前的整整10年间,持续进行了清末新政时期的军事教育改革。1901年8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下诏宣布:“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下科乡会试,著即一律令永远停止。所有武举人、进士均令投标学习。”沿用了近1300年的武举制度,终于被彻底废除了。武举制度废除后,军事学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新式军官充实到各部队中,满足了新军编练的需要,为军事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本文标题: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