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模考试块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模考试块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祈谷”是商周时期专门祭祀上帝祈求农业丰收的祀典。周朝时,籍田、亲蚕等“祈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这反映出A.商周政制在后代被严格遵从B.重农抑商从商周始一直推行C.古代社会经济以农桑为主体D.敬天法祖思想始终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根据“周朝时,籍田、亲蚕等‘祈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可知,周朝和秦汉都非常重视“祈谷”活动,“祈谷”是祈求农业丰收的祀典,说明古代社会经济以农桑为主体,故C正确;商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废除分封制,故“严格遵从”错误,排除A;战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祈谷”,是祈求农业丰收,并非敬天法祖,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朝时,籍田、亲蚕等‘祈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度”,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农业的地位分析解答。2.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A.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B.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C.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D.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统治【答案】D【解析】-2-【详解】材料中“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和异姓的贵族通婚”,有利于周王室扩大统治区域,进一步密切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与“王权衰落”无关,故A项错误;维系家族亲情与材料中“与异姓诸侯国通婚”“和异姓的贵族通婚”不符,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始于秦朝,故C项错误。3.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與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西周舆服制度的形成A.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较少B.标志周朝制度走向完备C.与分封制和礼乐制相适应D.标志专制王权日趋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宗法制的等级秩序相关,说明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和礼乐制相适应,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问题,故A排除;舆服制度并不能标志周朝制度走向完备,故B排除;周代尚未形成专制王权,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與服都不相同”,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礼乐制的等级秩序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答案】B-3-【解析】【详解】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是说明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文明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5.河北石家庄市赵国遗址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A.铁农具逐渐占据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B.赵国的农业发展落后于燕国C.战国时期中国农民开始使用铁制农具D.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河北……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铁农具在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故A正确;仅凭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赵国的农业发展落后于燕国,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农民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的时间,故C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故D排除。6.《全球通史》所载:“新皇……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述制度A.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B.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C.从秦朝始行并延续至今D.扩大了地方的自主权【答案】B【解析】-4-【详解】据材料“新皇……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由中央任免地方官员,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B正确;中央任免地方官员并不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故A排除;辛亥革命已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新皇”,故不可能从秦朝始行并延续至今,故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扩大了地方的自主权,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7.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重武轻文,内外相制B.增设机构,重用近臣C.重儒轻道,学术争鸣D.设立刺史,加强监管【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增设机构,重用近臣,以限制相权,故B正确;核对并不是重武轻文,故A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不是学术争鸣,故C排除;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与限制相权无关,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朝制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8.通西域后,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骆二匹,牛羊以万数”,金、币帛等价值数千亿铜钱,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5-C.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D.西域归附汉朝版图【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将三百人,骆二匹,牛羊以万数……金、币帛等价值数千亿铜钱,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传播了中原文明,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汉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故A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匈奴威胁彻底解除,而且“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故B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西域归附汉朝版图,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传播中原文明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9.下列图片所代表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A.③④①②B.②①③④C.④②①③D.①④③②【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曲辕犁在唐朝,黄道婆属于元朝,坎儿井属于汉代,故④②①③排序正确,故选C,排除ABD。10.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6-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作出重大调整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作出重大调整、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抑制大商人,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开辟丝绸之路,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在手工业发明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故A正确;唐朝、北宋、明朝都能不能同时符合以上条件,故BCD排除。11.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分工细致,监管严格B.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C.产品丰富,面向市场D.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分工细致和监管严格,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产量庞大,生产-7-规模化,故B排除;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面向市场,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工和监管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2.萧公权曾说:“儒家之政治思想,态度本为乐观,至桓谭、王符、崔蹇、荀悦诸人始渐露悲观之意,不复坚持圣君贤相、归仁化义之崇高理想,而欲以任刑参霸之术为补绽治标之方。”萧公权认为桓谭诸人A.仁义观念淡化B.崇尚法家思想C.主张儒法并用D.反对儒学独尊【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不复坚持圣君贤相、归仁化义之崇高理想,而欲以任刑参霸之术为补绽治标之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法并用的思想主张,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仁义观念淡化,而是强调儒法并用,故A排除;材料并不能体现崇尚法家思想,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反对儒学独尊的信息,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不复坚持圣君贤相、归仁化义之崇高理想,而欲以任刑参霸之术为补绽治标之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法并用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而尊儒,兴办太学,重视儒学教育。下列文献,有可能列入当时学校教育范围的是①《尚书》②《诗经》③《四书章句集注》④《日知录》⑤《藏书》A.①②-8-B.①③C.②④D.③⑤【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而尊儒,兴办太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以五经为教学内容,《尚书》和《诗经》符合题意,故①②正确,选A;《四书章句集注》属于南宋朱熹,故③排除;《日知录》属于明清之际顾炎武,故④排除;《藏书》属于明朝李贽,故⑤排除。故排除BCD。14.《三国志·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这表明当时选官制度A.有关注民意民主色彩B.出身门第不被重视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D.以德才为主要标准【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以德才为主要选官标准,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意民主色彩,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德才,没有反映出身门第不被重视,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德才选官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5.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为: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露田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这一规定A.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B.保障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9-D.促进北魏盛世局面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北魏颁布均田令……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露田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均田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保障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故B正确;均田制并不是土地私有制,故A排除;均田制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C排除;均田制并不是促进北魏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故D排除。16.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反而几乎没有介绍。对于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两汉时期农耕技术达到顶峰B.南方耕作技术更加先进C.北方农耕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模考试块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0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