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双测过关(十九)辛亥革命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A.洋务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解析:选C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推动宪政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而“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故C项正确。2.孙中山说:“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中“恶劣政治的根本”是指()A.满洲贵族统治B.军阀割据混战C.君主专制制度D.外国列强侵略解析:选C材料关键信息是“君主”,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恶劣政治的根本”是指君主专制制度。3.时人所著《中国革命史》一书中指出:“中国革命自古有之,惟在本朝以今岁为烈。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作者评论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指的是保路运动,故作者评论的是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关系。4.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C.甲午中日战争D.辛亥革命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从“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等关键内容可以分析出,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辛亥革命。5.“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上述条款出自()-2-解析:选C据题干中“中华民国”可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观察“辛亥革命大事时间轴”。如要将史实“宣统帝下诏退位”列入其中,则应将其放在()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之后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①、②、③、④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911年10月10日、1912年1月1日、1912年3月11日、1912年4月,而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故选B项。7.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解析:选A据材料“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8.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解析:选A辛亥革命后在形式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是“被废止、称帝、复辟”表明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14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3-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设置分权的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上述条款蕴含的政治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10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直接得出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并抓住核心限定词“政治原则”,得出主权在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案:(1)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原则:主权在民。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在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B级——选考能力提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这些现象()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B据材料“立宪派……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可知辛亥革命扩大了革命的社会基础,并非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说明立宪派与旧官僚投身革命,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对清王朝的影响而非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2.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4-解析:选A据材料“《清帝逊位诏书》”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可知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故A项正确;据材料“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可知不是主动退位,材料“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表明是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清帝退位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3.“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民主性、革命性”是指()A.规定“主权在民”“五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主权在民”和“五权分立”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人民掌握主权和权力限制的原则,具有“民主性、革命性”,故A项正确;形式上的宪法不能体现民主性,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涉及国家根本任务的内容,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未得到有效实践,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故D项错误。4.下图为某同学关于近代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判断该事件()A.使中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B.使中国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C.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解析:选C结合所学并根据材料中的根本目标和直接目标的内容可推断此为辛亥革命,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二、非选择题(共14分)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立法权外,还享有非常广泛的监督权,特别是参议院在必要时还可以按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国务员,咨请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案件。……北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建立了与此类似的监察机关和监察制-5-度。出现这种新型的行政监察制度,如果纯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而言,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监察制度的一大进步。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监察制度的积极意义。(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省略号前的信息概括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建立的监察制度是近代性质的,因此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的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由“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可知,宪政确立的长期性,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导致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答案:(1)新发展:确立了议会监察的近代监察制度,参议院有广泛的监督权,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官员均有弹劾的权力。积极意义:体现了五权分立、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导致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任答三点即可)
共146篇文档
格式: doc
大小: 707 KB
时间: 2021-05-18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双测过关(十九)辛亥革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1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