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习目标精准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概述“断发易服”和不缠足运动。2.了解礼仪革新的内容。3.探讨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4.了解近代报刊业的发展。5.概述电影的传入与发展。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实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2)特点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3)影响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3)不缠足运动①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②进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易错提醒】1.服饰变革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断发、不缠足运动(1)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中山装、“断发”、不缠足运动等,都是进步和革命的表现。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发展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③1884年申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3)高涨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三、移风易俗1.礼仪的革新(1)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2)民国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3)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变革(1)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2)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官宦人家。3.丧葬礼仪: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4.社会生活的变迁(1)原因: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的影响。3(2)特征: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特别提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变化比较大,主要是因为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方的影响较早;这些地区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们思想较开放,受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小;这些地方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在广大的内地农村由于闭塞与贫穷,几乎看不到新的生活气息。【明析概念】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轻巧识记】用“一、三、三、四”巧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三个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国内政治变革的推动。三大内容: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大众传媒。四大事件: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1.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同时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出现中西合璧趋势;“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成为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2.19世纪,近代报刊和电影相继出现,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3.近代日常礼仪、婚葬礼仪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民主、自由、平等、简洁变化趋势。这些变化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要点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4[史料探究]史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中餐西餐父母之命自由恋爱、新式婚礼问题1:依据史料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学生试答:提示:表现: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原因: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到中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史料二:(江浙一带)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李长莉《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卷问题2:史料二表明近代中国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学生试答:提示:现象: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城做女工。原因: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史论升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3)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5)其他: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要点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史料探究]史料一:(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5问题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学生试答:提示:现象:中国姑娘生活习俗西化(或衣着打扮欧化)。史料二: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褴褛而自惭形秽。——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问题2:据史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试答:提示:变化:从重社会身份,出身门第,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史料三: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缠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时报》,1912年3月5日问题3:近代社会礼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本问题?想一想,近代以来新式礼仪习俗的出现,是不是取代了传统礼俗?学生试答:提示:说明了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不是。近代以来新式礼仪习俗出现,但传统礼仪习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交融、东西碰撞的特点。同时,广大农村的传统习俗长期沿袭,改变缓慢。[史论升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但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6[解析与探究]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提示:(1)上述材料说明,清末民初,对于废除蓄辫陋习,绝大多数人持肯定、欢迎的态度,但仍有少部分人因循守旧,持抵制态度。(2)从中得出的结论:近代以来,传统陋习的变革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传统思想对一部分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也说明社会变革需要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自我测评]联系课文内容,总结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提示:主要有以下几点: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知识点一“断发易服”1.(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但是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但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答案:C知识点二报刊与电影7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A.报纸B.广播C.电影D.电视解析:从材料中的“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知这应是电影艺术。1909年还没有产生电视,D项错误,C项正确;报纸和广播不能做到“亲眼得见一样”,排除A、B两项。答案:C知识点三移风易俗3.(2018·浙江余姚高一期中)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解析:由“鞠躬”“脱帽”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由“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可以分析出B、C两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社会风尚是新旧杂陈的,新风尚还不是主流。故选D项。答案:D4.(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高三联考)下表中各项数据的变化最能说明京津地区()1921~1928年京、津离婚案主动方性别统计表地域年份男方提起女方提起双方提起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北京1921~19222534.2%4663%22.8%1923~19243938.2%5553.9%87.9%1925~19264136%7263.2%10.8%1927~19284233.3%8466.7%天津1926729.2%729.2%1041.6%192726.25%2062.5%1031.3%819281613.9%2262.8%1023.3%A.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增强B.西方婚俗冲击传统婚姻C.女性平等意识领先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1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