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3讲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与面临的危机: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空定位】【线索提炼】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政治上: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文化上: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2-1.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2)地方:明太祖废除地方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3)选官制度: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3)康熙帝平定内乱,统一台湾,尊重儒学,团结蒙古族、藏族,抗击侵略,开创了康乾盛世。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1.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永佃制和押租制发展,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2.手工业生产(1)16世纪以前,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青花瓷、彩瓷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被奉为珍品,景德镇是著名瓷都。(2)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3)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但发展缓慢。3.商业(1)工商业市镇: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2)农产品商品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货币: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日趋活跃。(4)“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5)对外贸易: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6)赋役变革: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4.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3-下进行。(3)清朝闭关锁国: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三、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1.思想(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①积极性: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为传统儒学注入新活力,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②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2.科学技术成就:珠算普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科技著作具有总结性特点,属经验型、实用型科技,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3.文学艺术(1)文学: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最为著名。(2)戏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昆曲、秦腔、越剧、黄梅戏等剧种流行。(3)书法和绘画:文征明以行书著名;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1.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正确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①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明确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4-②台湾地区:1683年康熙帝令施琅率军攻入台湾消灭割据势力;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③北部和西北地区: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基础上,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北疆等地;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边疆。(2)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清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了台湾;康熙率军打败了沙俄,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3)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2.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①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②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③货币地租代替实物税,实行赋役征银。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2)手工业方面①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②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思想文化方面①明清时期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小说作品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②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5)经济政策:明朝初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3.明清文化承古萌新的表现(1)“承古”①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②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2)“萌新”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思想、文学中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5-体现反传统反封建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传教士东来,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4.明代市民文化的表现及影响(1)表现①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但在传统中国单纯的炫富往往会遭致他人的鄙视,而古玩书画消费则成功地把奢俭之争转化为雅俗之辨,使有闲阶层为奢侈找到了合理的借口。②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文化上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一时,以刻印科举参考书、时文和通俗小说谋求利润,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③市民文学: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2)市民阶层影响社会风气明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真题典例】1.命题点:明朝中枢机构的调整(2017·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6-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满分秘籍]扣题眼:材料主旨是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其政治意图是让宦官参政,势必会影响到权力中枢议政决策的过程。析错点:皇权不是“衰落”而是不断强化;“内阁议政功能”未“丧失”而是服务于皇权不断强化;“决策权力”属于皇帝。【答案试解】A2.命题点:明代地方行政管理(2016·高考全国卷Ⅰ,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满分秘籍]扣题眼:三司由“直属六部”到巡抚统领,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析错点:在这一变化中,六部“权限”未“削弱”,“地方行政权力”未“扩大”;三司由直属六部到巡抚统领,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答案试解】B【预测演练】1.(命题点:明朝对地方治理的措施)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解析:选D。元朝时期,地方上行省的权力上升之后,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吸取了前朝教训,“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朱元璋在地方上设置布政使,并不是针对地方藩王,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题干中的措施主要针对地方权力,并非相权,排除C项。2.(命题点:军机处的职能)史料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7-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由此可见,清朝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涉及广泛C.机构完备,人员精干D.架空内阁,威胁皇权解析:选B。由材料“雍、乾后
本文标题:(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3讲 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与面临的危机 明清时期(13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2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