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三)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1-课时跟踪检测(三)宋明理学(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少林寺内有一“三教合一”碑(如图)。整幅画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面就是老子侧像,遮住另一边,右面则是孔子侧像。与这幅画寓意最相近的现象是()A.“天人感应”B.“独尊儒术”C.理学的形成D.佛教的传入解析:选C画像反映了佛、道、儒思想的融合,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体系,故选C项。2.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祆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A.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B.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C.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冲突解析:选A隋唐时期,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体现了隋唐时期开放的国家盛象,故A项正确。3.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解析:选C“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可见儒学的世俗化和大众化,故C项正确。4.宋代程颢、程颐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以此倡导()A.人性本善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C.格物致知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解析:选B材料中二程把儒家伦理道德等同于天理,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5.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2-原因是()A.民本思想深入人心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D.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解析:选B“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这一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崇尚孔孟,故B项正确。6.如图讽刺的是西方某位哲学家,与他的主张相类似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选D“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贝克莱的观点,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相类似。故选D项。7.“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辨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格物致知”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选C“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辨浊清”意思是凡事都有关键的决定因素,做事情一定要找到这个决定因素,不要被各种表象或次要因素干扰了。结合诗中“世儒”“物理”,可以判断这是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根本”就是“心”,故C项正确。8.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选D材料从社会不同职业“各就其资之所近”“求尽其心”,以达到“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A、B两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旨意,C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18分)-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三王阳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6分)(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6分)(4)材料一对材料二、三有何影响?(4分)解析:第(1)问,应依据材料信息“尝谓三教之大……儒有焉……道有焉……释有焉”,概括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阳明“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依据三教融合归纳“理学”的形成。答案:(1)三教合一。(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三)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2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