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人民版必修2
1课时分层作业(四)(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1.《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一规定反映当时()A.限售生活用品B.出现垄断组织C.推行抑商政策D.开创工官制度C[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政策,但是并不是限售生活用品,故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不等同于垄断组织,故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故排除D项。]2.《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D[材料的主旨是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3.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C[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抑制私商而发展官商,这样的“重农抑商”必然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重农”并未提高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抑商”也未完全抑制古代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确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并未揭示材料的主旨。综上所述,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4.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2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A[商人富裕后之所以买田置地,是因为传统观念“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故选A项。]5.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A.重商政策B.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D.锁国政策B[材料中商人陆二的遭遇表明当时对商业实行重税的政策,抑制其发展,故选B项。]6.宋代鼓励海商招番商来华贸易,“番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B.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D[根据材料“番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可知,这一措施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故D项正确。]7.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反映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材料中的规定,其目的在于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这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8.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如图)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3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A[“买田置地”“买官”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社会进步”。]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诏令:“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并且限令王公大臣们“其山场水陆田地,亦照原拨赐例为主,不许过分占为己业”。朱元璋还做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摘编自吴蔚《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材料二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最终“多致卖船弃业”。——摘编自《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三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摘编自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元璋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2)材料二、材料三采取的经济政策分别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材料三采取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可知,明朝政府推行按家庭劳动力多少分配土地的政策;根据材料一中“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可知,政府严惩兼并土地者;根据材料一中“做铁榜九条申诫公侯”可知,政府以法令形式抑制土地兼并。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三是“闭关锁国”政策。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措施:按家庭劳动力多少来分配土地;严惩土地兼并者;以法令形式抑制土地兼并。(2)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3)影响: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伍等。[等级过关练]10.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4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C.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C[“无奸不成商”是对商人的贬斥,不是经商技巧,故A项错误;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无尖不成商”是对商人做生意的诚信与肚量的正面论述,而“无奸不成商”是对商人的贬低,该变化反映了商人地位低下,故C项正确;从“无尖不成商”到“无奸不成商”反映的是商人地位变化,与商业竞争无关,故D项错误。]11.《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稍苦于百姓,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布,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可知,唐代对宫市货物的价格有限制,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体现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坊市变迁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宫市的规定无法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12.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C[由材料信息来看,先“购机一张”,“后增至二十余”,反映了织机规模扩大;由碑刻资料记载分析可知,机户、机匠属于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选C项。]13.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漳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5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C[“蔽大洋而下……闽漳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商物”表明,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继续进行贸易,体现出“海禁”政策上下相背离,故C项正确;“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蔽大洋而下……闽漳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商物”反映了“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状况,不能表明“海禁”政策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在明朝长期实行,故B、D两项错误。]14.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材料二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三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材料四清代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理由。(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3)根据材料四,归纳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消极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可知,商鞅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第(2)问,根据材料二“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得出家庭棉纺织业发达;根据材料二“计日受值”可分析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二“俱以蚕桑为业”可看出丝织业发达;根据材料二“南浔镇‘烟火万家’”得出市镇发展;根据材料三“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分析出6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可知是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两个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理由:有利于发展农业,赢得战争;有利于治理人民。(2)经济现象:家庭棉纺织业发达;丝织业发达;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发展。(3)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消极影响:强化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如答“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亦可)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人民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2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