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以仁为光,处世安然学生议论文范例
以仁为光,处世安然学生议论文范例以仁为光,处世安然学生议论文范文在孔子心目中,什么是仁?仁是忠恕之道,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事务的行为准则。儒家的“仁”,通俗地说,就是君子应有的高尚道德。其核心是“爱人”——3354,希望人们能够建立一种互助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同时通过自我否定达到自我修养。几千年来,仁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那么在现代社会,这种文化基因有必要发展成一种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所谓行为规范,是个人或集体的社会行为所服从的约束条件。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用儒家思想中的仁做行为规范,对现代人未免太苛刻。比如,对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让做子女的直呼“我太难了!”但是“仁”也闪烁着儒士们成熟而平和的光芒。“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孔子从反面说:心中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被贫困所约束的环境里。因为若他为贫所困,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他利字当头,仁德一类的约束他全抛去九霄云外,他什么事都敢干,这就叫“为非”。这种人也不能长久地过安逸享乐的生活。因为他为乐所迷,这梦一般的纸醉金迷蒙住了他的双眼,他享受惯了,想满足自己更大的欲望,他也是什么事都敢干。这两种处境中的不仁者,私欲掩盖了他的道德,被外界坏境所动摇。那么仁者呢?仁者把仁当做内心的信念与信仰。信念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想法,而信仰是行为的动力,也是一种价值观。仁者因为心中有“仁”作主心骨,做什么都是“不逾矩”,不被外界所改变。所以,我觉得与其把仁作为一种刻板的行为规范,还不如把仁当做内心的信念与信仰。这样,哪怕我们不能完全实现,却会坚持一点点向它的精神内核靠近。比如,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会因为某些人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而对他心生厌恶。久而久之,这种厌恶的短期情绪很可能转变为长期持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些影响————我们经常会拒绝与我们讨厌的对象交流,甚至不想与其共处一室。这是厌恶情感产生后所导致的后果,然而这种情感冲动是对的吗?“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因为我们心中有一把“仁”的标尺,所以我们才会真正地喜爱或厌恶人。我们判断“仁”与“不仁”时,并不是以自己的好恶对事物或人做一个“自我”的判断,而是用“仁”这把客观的、社会公认的标尺来评价他们,同时用这把标尺来审视自己的本能判断是否出现了认识和情感偏差。这样做以后,我们才能对事物和人有一个比较公正的态度。不过对于孔子崇尚的“仁”来说,光是态度上公平公正恐怕还不太够。如果我们能进而把仁作为信念,我们就将不仅仅停留在“喜爱仁者,厌恶不仁”的层面,我们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仁者,便学习其贤德;见不仁者,便自我反思。这样,不论是我们喜爱还是讨厌的人,都是我们提升自我修养的助力。我们从仁者那里获得激励,从不仁者那里获得经验。这就把情感转化为了一种行为的动力和行为的借鉴。再若,我们把仁作为信仰,我们会更愿意学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人心大公之爱。我们会试着包容那些我们所恶的,希望通过感化或教化将其引回“正途”。大部分人可能觉得,对于所恶,惹不起躲得起,可谓“眼不见,心不烦”,这倒也是一种真性情,也算作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法。但我却着实觉得总靠躲来解决问题,既费时间又费精力,还不如大大方方地面对。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向他(们)表达你的看法,试着用言语和行动来感化他(们)。这固然很难,但当我“勉强”自己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心中原先的“深恶痛绝”早已浅然。我会在与他(们)的交流与互动中,了解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一些人其实内心也很善良正直,“三观”很正,但是他们却因为“不会说话”“说话难听”“看上去傲慢”“感觉他看不起别人”等等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沟通技巧的不足,给别人一种不舒适的感觉。时间一长,这些人大部分就被疏远忽视了。正因为很少与人交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沟通技巧便一直生疏,接着就产生了恶性循环。当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既为我当初对他们的误解存有一些歉意,又为这些人的处境感到一丝担忧。心中的“恶”很自然的消解了。还有一些人,他们喜欢反对这个反对那个(俗称“杠精”),喜欢对一切“时事”发表言语偏激的议论,喜欢看别人的热闹。我在聊天时理解了他们的心态,无非是————想表现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所以喜欢反对(其并发症是:不听、不承认、不接受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想展现自己的“独立思维”“深度思考”能力,所以喜欢借时事发表议论,认为世界独存黑暗,林子里没有一只好鸟;想图个好玩儿,所以喜欢看别人热闹......他们因这“表现自己而反对”“讨个高兴而嘲讽”的小失了多少“和而不同”“纯善友谊”的大!这让我感到了一丝“可惜”。我虽不赞同他们的行为,但却因这份可惜,心中的“恶”也便放下了。而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番遗憾。因为把“仁”当做信念和信仰,我们才真心地、客观公正地有所恶,但也因为仁,我们会希望他(们)能在你我他的共同努力下变得更好,而不是简单地用鄙弃来显示我们道德高尚,这份“恶”便有可能成了“无恶”————这也可以算作一种朴素的慈悲。心中所恶少了、放下了,自己的心情也自然跟着晴朗起来。之前那些厌恶的情感化成了释然与包容,心态也就跟着平和了,心境也就跟着扩大了。所以我说,我们大可以把“仁”放在心里做信念和信仰。世间众生,千姿百态;心仁处之,从容可安。
本文标题:以仁为光,处世安然学生议论文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2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