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单元综合检测(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B卷)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为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A.废除丞相B.设立殿阁大学士C.设立南书房D.设立军机处解析:选B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废除丞相制度而造成的,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诗句反映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为此,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B项正确;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C、D两项。2.下图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此图可得明朝()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B.宦官专权问题突出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D.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解析:选A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大太监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力制衡,说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故A项正确;该示意图反映的是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的政治关系,不是宦官专权问题,排除B项;该示意图反映的这一体制维护明朝统治,不是体现其弊端,排除C项;D项从图示无法得知,排除D项。3.“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B.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解析:选B依据题干信息“倭寇”“戚继光”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B项符合题意;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打败了沙俄侵略军是在清朝,故A、D两项错误;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故C项错误。4.明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2-A.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民营丝织业的兴盛D.弃农经商现象十分严重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可知反映的是明朝中期,民营丝织业的兴盛,故答案为C项,B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和弃农经商现象,A、D两项排除。5.在《阳明年谱》中记载,徐言问(阳明)道体无恙。阳明曰:“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这反映出王阳明()A.重视精神的作用B.偏好道家学说C.无视生命D.主张天人感应解析:选A“未死者,元气耳”意在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即材料反映出王阳明重视精神的作用,故选A项;王阳明是儒家代表,不会偏好道家学说,B项排除;材料并没有明确表述王阳明无视生命,C项排除;主张天人感应的是董仲舒,D项排除。6.下表摘编自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农作物相关记述稗“稗多收,能水旱,可救俭岁。”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芋“可以救饥馑,度凶年。”材料表明在农学研究中,徐光启()A.注重农作物品种的改良B.重视农作物的备荒价值研究C.认为水稻不足以度荒D.认识到发展水利的重要性解析:选B材料是《农政全书》对一些粮食作物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上看,强调的是三种作物对灾荒之年的预防效能,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水利的重要性,故A、D两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水稻与备荒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7.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闯王受欢迎的原因是()A.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B.军纪严明C.严禁掠夺D.不许妄杀百姓解析:选A从题干“闯王来时不纳粮”可以看出闯王受欢迎的原因是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均排除。8.“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3-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解析:选A材料信息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清代军机处仅仅是皇帝的策问机构,不是决策机关,这种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军机处组织严密,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军机处和六部各有执掌,不能说军机处的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故D项错误。9.《清史稿》评价康熙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下列表述符合该评价的是()A.平三藩,开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驱除荷兰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C.设置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D.通过对蒙藏民族首领的册封、结盟以维护边疆稳定解析:选D开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是秦始皇,排除A项;驱除荷兰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B项;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排除C项;康熙帝在位期间,通过对蒙藏民族首领的册封、结盟,来维护边疆稳定,巩固了国家统一,故答案为D项。10.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言。此举旨在()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解析:选A据材料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诸多民族语言,此举旨在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选A项正确;清朝时还没有民族平等的思想,B项排除;C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融合的问题,D项排除。11.下面疆域结构图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解析:选D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北至西伯利亚,西北至中亚的巴勒喀什池以西,西跨葱岭,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南至南海诸岛,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东至太平洋,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故D项正确。-4-12.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推行的政策是()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重商主义D.“海禁”政策解析:选D重农抑商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工商皆本的政策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排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采取的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C项排除;材料限制官民出海,体现的是“海禁”政策,D项符合题意。13.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两汉唐宋清中叶人均耕地9.677.965.53.3亩产量110125183296A.农业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B.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C.精耕细作生产的不断完善D.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解析:选C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体现了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这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自唐朝后,农业生产工具创新较少,排除A项;农业高产作物引进于明中后期,这不能说明以前亩产量的提高,排除B项;土地开垦只能增加土地面积,并不能提高单位亩产量,排除D项。14.某作品以近百年的战争为题材,“在民间起着历史教科书的作用,甚至起着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对明清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影响至深”。这部作品是()A.《三国志通俗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解析:选A由材料“作品以近百年的战争为题材”可知,只有A项符合题意;《水浒传》未有百年之说,排除B项;《西游记》为神话小说,排除C项;《红楼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5.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这说明()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C.秦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解析:选B从材料来看,百姓对昆曲是不喜欢的,他们喜欢的是秦声等其他乐曲,说明-5-昆曲逐渐脱离了群众,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共3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时期代表人物命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时期职位基本职权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丞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代雍正年间及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定、传达皇帝旨意,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三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2)请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明代废除丞相以前的丞相的命运可知,历史上丞相位高权重,与皇权的矛盾冲突非常尖锐。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丞相严重威胁到专制皇权的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辅政,到清朝又增设军机处辅政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并进一步发展到顶峰等方面分析。答案:(1)问题:丞相位高权重,皇权与相权矛盾冲突尖锐。根本原因:丞相制度已经成为加强皇权专制的阻碍。(2)明朝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朝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并发展到顶峰。17.明清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新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要求,票号开始兴起。因票号多为山西人开设,又被称为“山西票号”。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6-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摘编自王夷典《日升昌票号》材料二(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摘自《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四(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票号创立的背景。(3分)(2)材料三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3)材料四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的因素有哪些?(8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商品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要求”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可以得出现银交易的不便,且晋商等大商帮形成跨地区经营商业系统。第(2)问,由材料二“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可知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由材料三“农暇之时……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可知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所以两者本质不同。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可得出规模大,采取雇佣工人劳动;由材料“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可以得出分工细。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回答。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晋商等大商帮形成跨地区经营商业系统;现银交易的不便。(2)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材料二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关系。(3)特点:规模大;分工细;雇佣劳动。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B卷——选考能力提升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检测(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A、B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3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