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选择题(2020·西安中学月考)下图为福建省某无人海岛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四点能最早观测到日出的是()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2.若某人于北京时间17:30在①点拍摄日落照片,此时太阳应位于()A.东南方B.西南方C.西北方D.正西方3.若要拍摄以该岛主峰为背景的照片,最合适的地点是()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解析:第1题,图中四点中,①点的海拔最高,东面又无障碍阻挡视线,所以是最早看到日出的地点;②、③两点东面都面向海洋,但是海拔低于①点,能够较早地看到日出,但是晚于①点;④点位于山谷,受东侧地形阻挡,看到日出的时间较晚。故A项正确。第2题,依题意可知,该地日落时间为北京时间17:30,说明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故B项正确。第3题,若要拍摄以该岛主峰为背景的照片,就要从所给的四个地点中选择能够看到主峰的地点。①点位于主峰上,主峰无法作为拍摄背景;②点的西侧有山峰阻挡,拍摄不到主峰;③点与主峰之间有山脊阻挡,拍摄不到主峰;④点与主峰之间是凹坡,无障碍物阻挡视线,可以拍摄到以主峰为背景的照片。故D项正确。答案:1.A2.B3.D(2020·重庆中山外国语学校模拟)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旅游景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中虚线表示观光索道,索道运行速度恒定。读图,回答4~6题。24.图中清水溪流向是()A.自西南向东北B.自东北向西南C.自西北向东南D.自东南向西北5.在图示地区可以游览的景观是()A.激流飞瀑B.雪山连绵C.湖光山色D.古镇街巷6.据图分析和计算,下列关于索道MP段和PQ段的叙述可能正确的是()A.MP段地势起伏相对较大B.PQ段容易遭受山洪摧毁C.MP段运行时间相对较长D.PQ段运行时间相对较长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确定清水溪流向,再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故图中清水溪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选D。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河流没有落差较大的河段,故无法游览激流飞瀑景观,A错误;图示地区海拔最高处低于850m,不可能有雪山,B错误;图中显示有山地和湖泊,可以游览湖光山色,C对;此地是否有古镇街巷无法从图中得知,D错误。第6题,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理可知,P为洼地,Q为山丘,MP段高差小于PQ段高差,PQ段地势起伏相对较大,A错误;索道在空中,不容易遭受山洪摧毁,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MP段和PQ段水平距离差不多,但是PQ段地势起伏相对较大,索道长度较长,索道运行速度恒定,故PQ段运行时间相对较长,D对。答案:4.D5.C6.D读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7~9题。37.图示范围内的最大高差可能为()A.95mB.138mC.142mD.158m8.站在M地,可以看到()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9.若在图中建设最高蓄水位为242m的水库,可实现最大库容的坝址为()A.①线处B.②线处C.③线处D.④线处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最低海拔为180~200m,最高海拔为300~320m,最大高差为100~140m,故选B。第8题,图中甲、乙两地与M地之间有山坡阻挡,丙地与M地之间有山峰阻隔,都不能实现通视;丁地海拔较高,且与M地隔河谷相对,可以被看到。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水库坝址的选择,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图中①线处北侧海拔最高为240m,不能达到242m蓄水位;②线处中间较两侧地势高,不适宜修建水库;③线处可以实现242m蓄水位,且库容较大;④线处虽然可能实现242m蓄水位,但是库容较小。答案:7.B8.D9.C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图。7月份某高中的地理社团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回答10~11题。410.若以每小时5km的速度步行,在图中a~b段需要的时间约是()A.5小时B.6小时C.7小时D.9小时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该地区最高点的学生看到太阳大致在P方位落山B.考察期间白昼不断变长C.M点地处迎风坡,水分热量条件较好D.P地正午太阳高度显然比Q地更小解析:第10题,根据比例尺可知,图上1cm约等于实地距离8km,图中a~b长度约为4.4cm,实地距离约为35.2km,若以每小时5km的速度步行,大约需要7小时,故选C。第11题,7月份,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东北升、西北落,图中P点位于最高点西南,并非7月份太阳落下方位,A错;考察期间,北半球地区昼长逐渐减小,B错;根据材料,该地为我国东南部某地,7月份盛行东南风,M点地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C对;根据指向标,P位于Q的西南方,其纬度相对低,7月份正午太阳高度大于Q,D错。答案:10.C11.C
本文标题:(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地理基础 第2讲 等高线地形图达标检测知能提升 新人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3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