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2019·浙江6月学考)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A.①B.②C.③D.④解析:C战国时期“以牛田”最终结束长期以来分裂局面的是秦国,据所学可知秦国在六国的西面,故选择C。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④是楚国,均排除。2.公元前214年,秦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岭南地区大致位于今天()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B.两广一带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D.宁夏、陕西一带解析:B岭南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两广一带,故答案为B。3.(2019·浙江嘉兴期末)有同学查阅郡县制相关资料时发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这说明()A.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2-B.秦国已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C.秦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D.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解析:D根据题干“置南郡矣……初置东郡”可知郡县制已经实施,故选D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并不是秦国率先设立,排除A项;题干体现在新征服地区实施郡县制,不能体现统一定制,排除B项;题干中体现不了“均已采用”,排除C项。4.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不包括()A.郡守B.郡尉C.刺史D.监御史解析:C材料体现秦朝时期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官员,C项符合题意。5.“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解析:B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而秦汉以后的皇帝则是独主,官员由皇帝任免。所以,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因此B项说法符合题意。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项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6.(2019·浙江名校协作期末联考)“刘邦在继承秦的制度时,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采取折中主义。这似乎是鉴于秦朝短期间内过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又要根绝战国的地域纠纷温床,不得已推行的。”这里的“折中主义”指()A.刺史制B.郡国并行制C.内朝制度D.三公九卿制解析:B根据材料“刘邦在继承秦的制度时,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折中主义”指的是汉高祖刘邦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A、C两项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是秦朝实行的,排除。-3-7.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来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官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B.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C.丞相制度被废除,皇帝政务繁忙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解析:D据“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来裁决”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故D正确。秦朝确立了官僚体系,排除A。皇帝事务繁忙不是由于机构臃肿,排除B。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排除C。8.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与西周的“天下共主”相比()A.体现了“亲贵合一”的特点B.体现了政治分权与财产分配的原则C.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D.实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解析:DA、B、C三项均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确立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以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中国更是一个有空前统一规模的多民族国家。这时,汉族作为主体民族还没形成,在其境内及其周围,存在着许多民族和部落。——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郡县论》-4-(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对“境内及其周围”“许多民族和部落”有效政治控制的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王夫之和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秦始皇对“境内及其周围”“许多民族和部落”有效政治控制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即可。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则要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进行解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分别概括两人对郡县制的看法。第二小问从郡县制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以及为后世沿用等方面思考。答案:(1)措施:北击匈奴,夺河套,筑长城,修“直道”;南征越族,修灵渠,置郡县;西南地区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道”。积极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分封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的缺陷在于实行君主专制。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稳定,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4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