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单元素养评价(四)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单元素养评价(四)(第四单元)【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解析】选B。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从而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B。2.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不可僭越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相权逐渐削弱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选B。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皇权达到了顶峰,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A错误,B正确;相权在明朝被废止,清朝已经没有丞相,故C错误;废丞相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D错误。【补偿训练】《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以武立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就已经实现了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的局面,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无关,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军机处的设置,A、B、C说法不正确,所以选D。-2-3.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解析】选B。A与戚继光和郑成功无关,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明朝已经灭亡,故C不符合题意;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与戚继光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故选B。4.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解析】选A。商帮属于同一地域商人群体,“会馆”属于居住商人地方,说明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故A与题意相符;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不是材料背景,故排除B;C不符合题干主旨;重农抑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补偿训练】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的贯穿南北的长途贩运商业活动,故A正确;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因而明朝时南方才是经济重心,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供具有雇佣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国内各地区间的商业贸易,未体现对外贸易,故D错误。5.“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3-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亲征噶尔丹D.雅克萨之战【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A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B不符合题意;康熙亲征噶尔丹,最后平定了噶尔丹叛乱,符合题干的“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故C符合题意;康熙帝组织的雅克萨之战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6.有一位思想家,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大胆地挑战正统思想。在其著作《藏书》中,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对历史人物做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这位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解析】选A。由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离经叛道”“大胆地挑战正统思想”“《藏书》”等信息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李贽,故A与题意相符。7.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个人利益B.主张人人平等C.反对专制皇权D.主张法治社会【解析】选C。根据题中“‘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与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相符,故C正确。8.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最确切的是()A.甲: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B.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C.丙:是“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D.丁: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解析】选D。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冲击,但并未形成动摇之势,排除A。B、C说法错误,D是其作用,体现了时代特色。9.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4-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解析】选D。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动和商人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故选D。【补偿训练】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A.民族矛盾尖锐B.皇权高度膨胀C.工商业市镇繁荣D.近代科学传入【解析】选C。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为了适应市井生活需要,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起来。所以答案选C。10.概括各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繁盛与危机并存”是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总体特征的最好概括()A.魏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辽宋夏金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D。明朝出现了倭寇,欧洲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的台湾。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这些史实说明我国明清时期出现社会危机。明朝和清朝前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所以呈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繁盛与危机并存”。故此题选D。1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5-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明代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16分)(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8分)【解析】第(1)题的第一问要仔细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第二问要从废丞相的目的入手来回答。第(2)题中“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要理解题中观点,此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错误,“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分析。第(3)题由废丞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1)时间:明太祖时期。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2)时间:清朝雍正时。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等级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30分,共40分)12.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对官员的违法行为,民众可以状告,这有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故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13.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6-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解析】选A。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当时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所以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扩大,故A正确。【补偿训练】“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解析】选B。脸谱反映了京剧中历史人物的性格,蓝脸代表着刚直、红脸代表着忠义、黄脸代表着暴躁、白脸代表着奸诈、黑脸代表着猛智,这是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化认知,A、C、D错误。京剧中人物的性格通过固定的脸谱表现出来,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B正确。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材料二限制海外船入口,严禁中国海船出口,放弃市舶税利收益,高价买进,贱价卖出,甚至无偿赠送,这是明代朝贡贸易与前代航海贸易不同的特色……(郑和)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收货所出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可见赏赐开支疲于应付,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7-(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14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8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8分)【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限制外国海船入口;实行不计效益的朝贡贸易。第(2)题根据材料二“赏赐开支疲于应付,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是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答案:(1)时间:1405—1433年。特点: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限制外国海船入口;实行不计效益的朝贡贸易。(2)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3)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单元素养评价(四)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4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