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5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
-1-课时作业5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1894~1919)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南怀化一模]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他们需要改变现有的制度,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历史选择他们为代言人,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故选D项;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是说明当时的一种历史事实,而不是说明历史为什么选择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排除A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是历史事实,而不是说明历史为什么选择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排除B项;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是一种现象,而不是说明历史为什么选择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排除C项。答案:D2.[2018·江苏盐城三模]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解析:“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是在第-2-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故C项错误;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故D项正确。答案:D3.[2019·四川德阳一模]近代士人从普遍没有法治观念到呼吁法治改革,再到清末“新政”掀起法治建国高潮。贯穿这一历程的主题是()A.西方政体的引进B.晚清社会的近代化C.礼治文化的复兴D.近代法制的体系化解析:题干中提及清末法治观念逐渐加强,到清末“新政”提倡法治建国,体现了政治制度的法制化,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是法制化,未提及政体变革,排除A项;法治化是西方民主思想,排除C项;近代法制还处于观念阶段,体系化还很远,排除D项。答案:B4.[2019·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解析:由材料“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可知立宪派缓冲阶级矛盾,推进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创造平稳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立宪派的作用而非立宪派的人员组成,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立宪派的政治目标,排除B项;立宪派通过给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等措施滞缓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促使国家的稳定统一,排除C项。答案:D5.[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络]清政府设置工商业管理机构及颁行经济法规概况时间设置机构/颁行法规1897年设立中国通商银行总行1898年设立农工商总局;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矿务铁路公共章程》等1904年设立商部;颁布《商人通例》《公司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等1906年商部改名为农工商部,设立邮传部;颁布《破产律》《商船公会章程》等-3-以上措施()A.确立政府对近代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B.迎来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C.建构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制度保障D.建立了完整的近代经济法律体系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在这一时期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开始逐步构建起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故选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政府在近代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在1914年至1918年的一战期间,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清政府构建了完整的近代经济法律体系,排除D项。答案:C6.[2019·安徽安庆二模]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解析:根据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反对君主制,故选D项;根据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根据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反对过渡,排除B项;根据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反对君主制,排除C项。答案:D7.[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B.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4-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尽管该诏书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但其待遇较之以前必然出现大幅下降,已沦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清帝退位之后,自秦朝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彻底终结,这也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之一,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袁世凯被任命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出自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决议而非清帝的退位诏书,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袁世凯与革命派之间的妥协与斗争,故D项错误。答案:B8.[2019·湖南衡阳二模]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C.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解析:题干中“个人主义”在传入时被诟病到大行其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使“个人主义”受到欢迎,排除A项;启蒙思想在华兴起是在戊戌变法时期,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时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名为民国实为专制,排除D项。答案:B9.[2019·安徽蚌埠一模]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解析:根据材料“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知,国内维新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仍在试图通过宣扬西学中源等方法促成国内的西学普及和政治变革,故选B项;根据所学,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言人的康有为不可能主张维护封建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康有为并没有提及制度变革,排除C项;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近代主张全盘西化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排除D项。答案:B10.孙中山很早就向往社会主义。早在1905年5月,孙中山就曾亲自访问在比利时的社会党国际局,要求第二国际接纳他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党为其成员。1914年,他又致函国际局,-5-呼吁国际局委派组织成员来帮助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孙中山()A.开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B.是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徒C.将社会主义作为革命的目标D.深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解析:根据材料“要求第二国际接纳他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党为其成员”“呼吁国际局委派组织成员来帮助中国”可知,孙中山深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A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坚持的是资产阶级革命,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排除B、C两项。答案:D11.[2019·广东惠州一调]下图为1912~1932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统计表(单位:10万两)。据此可知当时()A.棉纺织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B.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优势明显D.民族棉纺织技术实现突破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民国前期,棉花进口量不断增加,到20年代以后,棉纱的进口量不断减少,表明民国前期棉纺织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棉纱生产,故A项正确;表格没有反映出自然经济问题,故B项错误;图表中只是对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量的统计,不能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优势明显,故C项错误;图表中没有涉及棉纺织技术,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党员也分成三个级别,即“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所有党员必须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其背景是()A.君主专制势力十分强大B.领导涣散致革命屡次失败-6-C.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D.民国时期民主化持续发展解析:中华革命党创立于1914年,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组织涣散导致革命屡次失败,因而1914年成立的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党魁直接指派,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故B项正确;材料“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党魁直接指派,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违背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不经过选举产生,可知党内缺乏民主成分,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四川南充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评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9分)(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5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5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