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1、2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3、6“第二次缓和”4、7“冷战”的结束5一、选择题1.尼克松时期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政策的不同是()A.强硬政策B.对苏“缓和”政策C.全面收缩D.争夺的重点在欧洲解析:B尼克松时期美国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动摇,对外不可能采取强硬政策,A项错误;尼克松主张对苏“缓和”,与杜鲁门主张强硬态度不同,B项正确;尼克松并非全局性的收缩,C项错误;D项是二者政策的共同点。2.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强调边界不可侵犯原则B.规定禁止使用武力威胁C.拒绝承认国家领土现状D.提出文化教育领域合作解析:C1975年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签署的《赫尔辛基宣言》确认了二战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故C项符合题意。3.下列有关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与阿富汗政变直接相关B.美苏关系进一步缓和C.采用了突然袭击的方式D.说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解析:B苏联入侵阿富汗是苏联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之一,原因是阿富汗政变后新任领导人决定与苏联决裂引起苏联极大不安,方式是突然袭击,A、C、D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事件发生后,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起来,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2-4.读图片,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世界政治局势缓和与动荡并存B.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C.核威慑下的人民渴望和平安定D.美苏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动荡解析:C从唱片封面可以看出,美苏两国各自拥有很多核武器,并且核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世界政治局势缓和与动荡并存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IT’SAMISTAKE”表明英国对美苏进行核军备竞赛的反对,反映出核威慑下的人民渴望和平安定,故C项正确;美苏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动荡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5.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当天,有数十万民主德国人涌进联邦德国,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联邦德国,许多人在联邦德国滞留不归。有人说,德国的统一不是用手来表决,而是用脚来表决的。这反映了德国统一()A.符合当时德国历史发展趋势B.肇始于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C.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决定D.得益于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解析:A由题干中“数十万民主德国人涌进联邦德国,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联邦德国,许多人在联邦德国滞留不归”,推知民主德国人民渴望德国统一,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时间是1989年,而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在二战后一直发生着,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未体现。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1978年4月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之后,推行了一套仿效苏联的改革政策,违背了阿富汗社会文化传统,激起国内的普遍反抗。阿富汗政府紧急请求苏联派兵帮助镇压,经反复考虑,苏联的基本态度是不直接出兵阿富汗。但1979年阿富汗发生的反共产主-3-义起义迫使苏联政府正式讨论出兵阿富汗的问题,克里姆林宫在犹豫中否定了出兵的设想,但阿明上台后的一系列离心倾向引起了苏联的忧虑,而阿明杀死塔拉基使形势恶化了,在克格勃和国防部的推动以及冷战思维的指导下,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担心失去阿富汗,又要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最终走上了出兵道路。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为。1980年1月,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决议。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后,终于作出撤军的决定。——李琼《从犹豫到出兵:1978~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决策探析》等(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最终撤军的原因。解析:第(1)问从“但1979年阿富汗发生的反共产主义起义迫使苏联政府正式讨论出兵阿富汗的问题”得出阿富汗国内局势动荡和反共产主义起义危害苏联利益;从“阿明上台后的一系列离心倾向引起了苏联的忧虑”得出阿富汗阿明政权离心倾向的威胁;结合“冷战思维的指导下……”及所学知识得出冷战格局的战略考量。第(2)问从“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得出入侵阿富汗造成严重的负担;从“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为”得出国际舆论的谴责和联合国决议的压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明确撤军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答案:(1)理由:阿富汗国内局势动荡和反共产主义起义危害苏联利益;阿富汗阿明政权离心倾向的威胁;冷战格局的战略考量。(2)原因:入侵阿富汗造成严重的负担;国际舆论的谴责和联合国决议的压力;撤军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北约一些欧洲成员国境内部署“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凭借中程导弹即可对苏联纵深国土进行打击,而苏联中程导弹却几乎打不到美国。莫斯科强烈抗议,并借此中断了关于中欧裁军、美苏战略核武器裁军等一系列谈判,东西方关系一度紧张。而华盛顿受到来自美国社会和害怕欧洲大陆核对抗加剧的北约盟国的强大压力。1987年12月8日,由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条约禁止双方试验、生产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千米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该条约是战后美、苏裁军谈判历史上达成的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4-的条约。条约的签订对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条约所规定销毁的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数量,只占它们拥有的全部核武器实力的3~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导条约》签订的原因有哪些?(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解析:第(1)问据材料“美国……凭借中程导弹即可对苏联纵深国土进行打击,而苏联中程导弹却几乎打不到美国”得出美国依靠中程导弹对苏联取得了不对称的战略优势;据材料“华盛顿受到来自美国社会和害怕欧洲大陆核对抗加剧的北约盟国的强大压力”结合所学得出美国国内不希望美苏军备竞赛打乱经济复苏的势头,北约盟国不希望加剧与苏联的核对抗以及西欧的联合提高了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据所学得出美苏两国在核力量上的实力相当。第(2)问要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回答。据材料“条约的签订对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具有很大的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东西方的关系,避免美苏进一步的核对抗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形势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据材料“但是,条约所规定销毁的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数量,只占它们拥有的全部核武器实力的3~4%”结合所学可得没有从根本上解除人类面临的核威胁。答案:(1)原因:美苏两国在核力量上的实力相当;美国依靠中程导弹对苏联取得了不对称的战略优势;西欧的联合提高了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美国国内不希望美苏军备竞赛打乱经济复苏的势头;北约盟国不希望加剧与苏联的核对抗。(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东西方的关系;避免美苏进一步的核对抗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形势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没有从根本上解除人类面临的核威胁。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5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