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综合检测(一)(含解析)
-1-板块综合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模拟)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晋国大败,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这反映了当时()A.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B.楚国以儒学作为治国理念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礼乐制度仍然具有影响力解析:根据材料“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说明周代礼乐制度在诸侯国中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D项。答案:D2.(2019·汕头质检)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变化反映了()A.当时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B.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至南方C.两宋政权官方哲学明显不同D.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客观解析:据材料“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政权是来自于后周的禅让而南宋是继承北宋而建立的政权,二者为了宣扬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不同的认识,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政治的变化而不是经济,排除B项;材料主要展现政治区别不是思想,排除C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解释带有主观色彩不是客观,排除D项。答案:A3.(2019·菏泽模拟)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口《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明代这一做法()A.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2-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解析:根据材料“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故选A项。答案:A4.(2019·滨州模拟)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解析:铁制农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东西方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成为可能,故选B项;当时东西方交流有限,小农经济也不是古希腊罗马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最远到达印度地区,与古代中国无关,排除C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为刀耕火种,排除D项。答案:B5.(2019·茂名模拟)《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解析:先秦时期节气观念发展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故选A项;先秦时期节气观念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是源于,排除B项;先秦时期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制约农业经营活动,但和本题无关,排除C项;诸子百家不一定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排除D项。答案:A6.(2019·清远模拟)下列选项中,材料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科举制消除了官场营私舞弊的现象-3-C《本草纲目》一书中指出了猿猴与人类相类似的地方,记载了金鱼、鸡等遗传变异现象《本草纲目》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D清代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材料中《本草纲目》给出了猿猴与人类相类似的地方,记载了金鱼、鸡等遗传变异现象能够得出结论生物进化的思想,故选C项;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衰落,百家争鸣的出现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科举制消除了官场营私舞弊的现象”错在“消除”二字,题中只是阐述“破破朋党之私”,排除B项;D中材料无法得出“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C7.(2019·深圳一模)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解析:“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强调农事与自然同步,故选C项;“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不属于天人感应的内容,排除A项;“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气候的关系,不是南北的关系,排除B项;“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等是农业经验的总结,不是统治政策,排除D项。答案:C8.(2019·德州模拟)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B.汉代儒学的发展C.宋明理学的兴起-4-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解析:材料“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汉代儒学,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多元,与材料中“思想一致的时代”不符,排除A项;宋明理学的兴起,儒学在宋明发展表现为哲理化、体系化、世俗化,排除C项;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不符,排除D项。答案:B9.(2019·洛阳三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A.发挥了一定的與论监督职能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解析:“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表明太学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故选A项;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太学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不符,排除B项;学校是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是黄宗羲的主张,不是东汉太学的职能,排除C项;限制君主集权是黄宗羲的主张,不是东汉太学的职能,排除D项。答案:A10.(2019·揭阳模拟)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这场大讨论()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解析: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推知统治阶级在反思统治合法性问题,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不是阶级矛盾问题,排除A项;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景帝在武帝之前,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实际上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汉朝推翻暴秦,替统治寻找合法性,排除C项。答案:D-5-11.(2019·佛山顺德区二模)罗马法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丈夫是嫁资名义上的所有人,对嫁资享有管理使用权。在离婚时,妻子享有请求返还嫁资的绝对权利。这表明罗马法()A.促使婚姻更稳定B.以习惯法为基础C.彰显了公平正义D.实现了男女平等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婚姻期间和离婚后财产的处置问题,促使婚姻更稳定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婚姻期间和离婚后财产的处置问题,没有涉及习惯法,故B项错误;据材料“在婚姻存续期间,丈夫是嫁资名义上的所有人,对嫁资享有管理使用权。在离婚时,妻子享有请求返还嫁资的绝对权利”得出罗马法彰显了公平正义,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婚姻期间和离婚后财产的处置问题,实现了男女平等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9·江门调研)苏格拉底说:“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可见苏格拉底()A.认识到雅典政治制度的弊端B.宣传“知识就是美德”C.试图重建雅典道德价值观D.强调统治要顺应民心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导致政治素养不同的人都可以参与国家政权管理,容易造成国家权力滥用。根据材料“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可知,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认识到直接民主的弊端,强调统治者的专业知识和道德,故A项符合题意。知识就是美德是针对智者学派过分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提出的,B项排除。试图重建雅典道德、价值观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苏格拉底强调统治者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反对直接的民主制,D选项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肇庆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6-——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材料二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史实,分析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做法,由材料二的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二“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以及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影响,可总结其影响。答案:(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宗法色彩明显;基层自治分工明确等。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
本文标题: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综合检测(一)(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5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