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学习目标探学新知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1)目的: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2)春秋五霸:齐国、、楚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1)形成过程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掌握了实权。②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③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2)影响①周朝传统的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②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1.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事实;2.2.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3.认识孔子与老子的思想;4.掌握百家争鸣的内容。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2.商鞅变法3.百家争鸣难点:1.商鞅变法2.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23、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1)春秋: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但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观念。(2)战国: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学而致用:题1、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爵位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战国七雄中的强者齐与秦也有了并称东、西帝的做法。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诸侯地位日益平等B.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C.皇帝制度已经形成D.分封体系趋向崩溃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的发展(1)农业①铁犁牛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②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工程,如、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③影响: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的繁荣。(2)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3)工商业: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学而致用:题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商鞅变法(1)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④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⑤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性质: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最广、改革最为的一次变法。(4)作用: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学而致用:题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②在秦国形成了尚武精神,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③促进了自然经济基本经济结构的形成。④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进步。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三、孔子与老子1、孔子(1)介绍:孔子是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2)背景: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3)思想主张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4)教育成就①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③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当中。学而致用:4题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人人都有受教育资格的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学思结合2、老子(1)介绍:老子是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2)思想主张①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②其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③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④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的时代。⑤这些观点见于一书。学而致用:题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四、百家争鸣1、形成条件(1)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影响社会现实。(2)统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形成: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3、代表思想5(1)儒家:代表人物为。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提供了理论基础。(2)道家:代表是,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3)阴阳家:以为代表,认为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4)墨家:代表利益。代表人物墨子提倡节俭,主张,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5)法家:代表利益。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的政治思想。4、影响(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它不仅为新型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学而致用:题6、“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A.三教合一B.百家争鸣C.春秋大一统D.学在民间随堂训练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受朝国鲁国晋国齐国楚国越国纪国次数39次38次11次10次2次1次由此可以推论()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2、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下图所示时期的是()6A.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B.“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C.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3、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图1。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的使用B.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C.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4、自西周末始,并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76、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效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B.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7、诸子百家关于“乐”思考的大致线索:老子与季札、孔子等分别提出不同的观点;墨子与荀子的争论,庄子对儒家的批评;杂家吕不韦对诸家的调和:最终是儒家的总结。材料所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儒家重视礼乐教化B.各家观点不同,相互诘难C.各学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D.“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8答案一、学而致用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崩溃。题干表明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原有的贵族等级秩序已经趋于崩溃,诸侯国出现了等级僭越的现象,故D项正确;不同的诸侯地位并不平等,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旧制度趋于崩溃,并未体现社会进步,排除B项;皇帝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C项。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C选项排除。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因为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变法的典型代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对秦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故有考查的必要性,选项①、②、③、④分别从历史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评价,都正确,故选A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体现了人人有受教育的资格,选项B正确;因材施教与教育资格无关,排除A;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是学习方法,排除C、D。5答案及解析: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奠能行”说明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矛盾双方相生相克的辩证法思想,这符合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特征,所以答案选B,ACD三项思想内涵与材料上述特征不符。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春秋末到战国”和“各自的要求与愿望”等信息可知,“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当时各学派针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主张而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A项发生在秦汉之后,C项是在汉代,从时间上排除;“学在民间”虽时间上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中的思想潮流,排除D项。答案选B项。二、随堂训练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A从材料中可知,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朝见,而以前诸侯国只能朝见周天,所以可以看出,天子地位下降,天子地位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我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变法一条件之间的联系,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各国之间的政治邦交的现实,而没有体现出经济制度的改变,D远交近攻是秦国,战国后期为了推行统一的外交政策,故选A。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从图中的秦、韩、赵、魏、楚、燕、齐分布地图,可知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推广的,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武帝时期开通的,排除B项;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排除C项;区域间长途贩运是在明清时期成为经济特点,排除D项。3答案及解析:答案:D10解析: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及,故选D项,可排除A、C项。仅凭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出土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材料反映的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A项中“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概括,不存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体现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未标志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导致土地兼并,会造成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而非抑制,故D项错误。5答案及解析:答案:A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