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0讲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一、选择题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余粮收集制和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为了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是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排斥市场,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错误。答案:B2.普列汉诺夫在1918年写的《在祖国的一年》一文中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时,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位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俄国来说则是遥远的事。作者意在强调当时俄国()A.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B.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解析:十月革命时,俄国生产力水平不高且远远落后于欧美,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故B项正确;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普列汉诺夫强调的是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故D项错误。答案:B3.1917年夏秋,布尔什维克针对工人、卫戍部队以及前线战士进行宣传,要求和平、土地、面包以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这使得大批新成员加入布尔什维克,在一个又一个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这反映出当时布尔什维克()A.基本上掌握了临时政府权力-2-B.坚持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C.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D.推动了革命形势向前发展解析:掌握临时政府权力的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布尔什维克,故排除A项;布尔什维克在七月事件以后放弃了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成功,也就没有确立起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故排除C项;根据“大批新成员加入布尔什维克,在一个又一个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可知当时布尔什维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D项。答案:D4.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这表明列宁()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列宁主动放弃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发展工农业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列宁对改变苏俄落后现实的强烈愿望,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不难推知,列宁的这段话表述于十月革命之后,这一时期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显然已然取得了胜利,故D项错误。答案:A5.1923年夏天,在苏联一个农村家庭的男主人平均每昼夜生产劳动11.51小时,用于睡眠的时间只有5.58小时;1922—1924年,农民家庭兼并了成百万英亩的土地作为私财,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了靠工资维持生活的“无产阶级”雇工。由此可知,苏联政府正在()A.下放权力以调动积极性B.推动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C.牺牲农业以发展重工业D.试图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解析: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1923年,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处于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题干表述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一些权力进行下放,目的在于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故A项正确;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在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重工业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苏联农村的小农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3-答案:A6.《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解析:据所学可知,苏联推行计划经济,严格控制思想和个人自由,因此西方人认为苏联“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故D项正确。答案:D7.对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联,西方世界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敌视苏联,并竭力阻挠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事务性联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其中的“另一种”倾向主要反映出当时()A.苏联已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B.西方开始效仿计划经济体制C.苏联与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D.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异常显著解析:由“工业化初期”可知此时为苏联“一五”计划已经完成,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据材料“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可推知苏联推行工业化所需设备有利于缓解西方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答案:C8.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体系日趋完备B.工程技术实现自给C.易于凝聚全国力量D.商品市场基本畅通解析: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A项错误;由题干地铁的开建有上百家企业参加并不能说明工程技术实现自给,故B项错误;1951年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上百家企业参与其中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力量,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市场流通不畅,故D项错误。答案:C9.1935年,美国政府通过《社会保险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4-度。起初,这一制度只为退休人员和难民提供补助,后来扩大到全民范围。据此可知()A.新政实行“以工代赈”的救济方式B.新政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C.国家干预经济解决了劳资矛盾D.新政增强了人们抗击意外风险的能力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直接救济,不是“以工代赈”,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已经完善,故排除B项;劳资矛盾不能被解决只能被缓解,故排除C项;社会保险制度为全民提供社会福利,有助于增强人们抗击意外风险的能力,故选D项。答案:D10.当墨索里尼听闻罗斯福因为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而获得处理国家经济事务的无限权力时,他不无羡慕地惊呼:看啊!此人是独裁者!这说明罗斯福新政()A.扩大了美国总统的权力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解析:由材料中“《全国工业复兴法》”“获得处理国家经济事务的无限权力”“此人是独裁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通过实施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其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实际上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A项符合题意;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罗斯福新政并没有移植计划经济模式,故排除D项。答案:A11.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此外,胡佛还提出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A.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C.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D.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全面贯彻解析:材料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有限干预,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答案:A12.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5-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A.关注民众艺术需求B.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救济金C.全面推行“以工代赈”D.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解析:材料中“1935年,美国政府”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关注的是民众的生存而非艺术需求,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工代赈”是建立专门政府机构,采取兴办公共工程等措施以增加就业,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联邦艺术计划”并非立法,也没有涉及调整劳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时间。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摘编自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时间住房政策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住房和生存房基地1934年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根据该法建立了联邦存款和贷款保-6-6月27日险公司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公共工程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1937年9月1日通过第一个《合众国住房法》,建立美国住房署,规定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定长远计划,为地方住房机构的低房租工程和清理贫民窟工程提供贷款——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两则材料的信息以及斯大林模式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分析背景;第二小问,首先审清设问中解决主体是谁,如何解决,房子谁住,弄清了这三个问题,再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第(2)问,从材料一最后一句话和材料二表格中“住房政策”信息概括其效果的差异;原因要从苏联、美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目的、经济体制、措施等方面来思考。答案:(1)背景: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共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保障;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主要面向普通民众。(2)差异: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原因:苏联:原有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化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轻消费,缺乏可持续性。美国:经济基础雄厚;将解决住房问题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结合;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信贷等手段,将短期救济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具有可持续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时间经济思想主张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运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