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7课启蒙运动[学生用书P125(单独成册)](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怀化高二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革命。”材料表明“他们”()A.提倡人身及个性解放B.尊重一切外在的权威C.受到科学革命的启蒙D.主张法律应体现理性解析:选C。由题干材料可知“他们”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变革社会的主张,故选C项。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错误;由材料可知“他们”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对人的束缚,B项错误;D项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但与材料不符,错误。2.(2019·湘潭高二期中)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他在这里强调的是()A.科学发展是启蒙运动的前提B.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C.人文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本质D.普及教育是启蒙运动的手段解析:选B。解答注意题干中“有独立见解”一词,迁移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特点,故选B项。3.(2019·广州高二期中)伏尔泰认为“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这表明伏尔泰()A.强调天赋人权B.保留社会等级C.主张精英政治D.维护私有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可知,伏尔泰所倡导的是精英政治,故选C项。4.(2019·山西名校联盟高二期末)孟德斯鸠认为:“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这体现了孟德斯鸠()A.“人民主权”意识B.“公正平等”司法原则-2-C.“分权制衡”精神D.“君主立宪”体制设想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可知,孟德斯鸠已然敏锐地意识到了暴民政治可能带来的危害,过分“人民主权”同样贻害无穷,显贵也必须获得司法审判方面的平等地位,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行政权和立法权,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君主立宪”相关信息,D项错误。5.(2019·合肥高二期中)《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A.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B.伏尔泰的天赋人权C.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D.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解析:选D。据题干“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信息可知,主要运用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故选D项。6.(2019·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二联考)“康德对自由的认识是,一方面它不是在(外在的)经验中,另一方面它又不是随意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康德认为“自由”的实现应当()A.建立严密的法制B.贯彻公认的法则C.维护多数人利益D.具有严格的自律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具有严格的自律”与“康德对自由的认识是,一方面它不是在(外在的)经验中,另一方面它又不是随意的”相符,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7.(2019·宿迁高二期末)这场运动“让人们反思神权政治和贵族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它引导人们先是反对贵族等级制度,继而质疑乃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欧洲(也包括美国)得以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该运动()A.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C.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廷的迷信D.促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解析:选B。启蒙运动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故选B项。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智者运动,材料体现的是启蒙运动,A项错误;“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廷的迷信”的是宗教改革,C项错误;“促成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的是文艺复兴运动,D项错误。8.(2019·济南高二期中)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启蒙思想家。上述中法两国-3-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解析:选B。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都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而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因为法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9.(2019·石家庄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们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義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扼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荀子·正名》)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激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4-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历史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信息从中国启蒙思想家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借助的儒学主张、批评对象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基础,据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激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归纳。(2)据材料二“欧洲正处于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方面,概括欧洲的历史原因;根据材料二“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并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特点归纳中国的原因。答案:(1)不同: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来抨击神学,反对封建统治;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拾取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的虚伪。社会基础: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②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③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2)原因:欧洲,①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解放不断深入;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中国,①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③理学地位稳固,科技发展步履维艰。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7课 启蒙运动课时检测(含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3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