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解析: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答案:C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A.春秋时期周礼尚未遭破坏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解析: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混乱,故A、B两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只是材料说明的部分内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分封秩序被彻底破坏,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故D项正确。答案:D3.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职业化的中央制度,没有涉及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瓦解,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2-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可知是打破官员世袭实行任免的官僚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任职日益职业化、专业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C4.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解析:由材料“无论‘华夏’……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华夏族,体现了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答案:B5.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分封的卿大夫,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得出桓叔实行德治,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排除D项。答案:B6.《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官。”这表明战国时期()A.官僚政治已出现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C.社会流动性加快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不是按照血缘关系,而是按照才能和军功,故选A项;材料主要考查选官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实用人才得到重用,也没有涉及社会流动,排除B、C两项;材料涉及了兼并战争但没有涉及兼并战争作用,排除D项。答案:A7.《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3-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B.铁器的冶炼情况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D.神农氏创造耒耜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烈山”“柱”等可知,烈山氏时期的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耒耜骨石的阶段,这是对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描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铁器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烈山氏是神农氏而非轩辕氏的别称,故C项错误;“其子曰柱”并不能直接佐证是神农氏创造了耒耜,只能说在这之前耒耜已然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A8.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不可能诱导作为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答案:D9.《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解析:材料叙述了不同地域的特产,没有涉及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错误;根据材料“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可知,不同地域的产品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特产,与政治中心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0.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粮食“准平”政策,即在市场粮价低迷时,由政府收购囤积;当市场上粮价奇高时,政府则将囤积的粮食平价抛出。这一做法()-4-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B.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C.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D.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实行“准平”政策,国家在市场粮价低迷时以平价购入粮食保护了粮农的经济利益,这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市场粮价奇高时以平价将库存粮食卖出,这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期;D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一做法是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而实行的。答案:C1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解析:“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法得知政治构造的问题,故A项错误;“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判断神学已被放弃,它可能是维护君主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政治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意人事,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解析:“传说时代”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考古发现得到验证,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是六千多年前出现的“图画文字”,故B项错误;考古发现验证“传说时代”的历史,可以填补史书的空缺,故C项正确;历史研究除了依据原始史料还可以根据考古发现,故D-5-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和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之局,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士人类别由文士、武士并存到以文士为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逐渐形成新的官僚阶层。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渐淡化;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掌权,倚重士人。(2)贡献: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评价:士人阶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担当社会道义责任;学术研究兴趣广泛并积极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总之,社会剧变孕育士人阶层的责任意识,士人阶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6-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周围成熟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