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古代史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经济练习
-1-专题跟踪检测(二)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博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作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说法错误,排除;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故排除C项;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D项。答案:A2.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因此,B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答案:D3.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解析:题干中提及了粟、麦、豆、水稻、棉花等几种农作物,“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2-只是述及了水稻、粟,故A项错误;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是由北而南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论及南方的生态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农作物的交流加强了,故D项正确。答案:D4.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解析: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变化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可以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C项正确。答案:C5.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答案:A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A、C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项结论片面,故选D项。答案:D-3-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答案:A8.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A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答案:A9.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这反映了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解析:根据材料“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的阶层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答案:A10.17世纪,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等。这反映出当时()A.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4-B.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C.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D.地方割据促进经济发展解析:由材料“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可知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通过海外贸易达到国际经济区域互补,故A项正确。答案:A11.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A.争霸战争频繁B.生产工具的改进C.少数民族南下D.人口的大量迁移解析:争霸战争可能短期破坏环境,但不是破坏环境的根源,故A项错误;题干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战国时被称为浊河,西汉时黄河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再结合北方农业的发展、北方是经济重心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推广铁农具与牛耕,西汉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之一,故B项正确;第一次少数民族大迁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且少数民族南迁不会使得“河水高于地上”,故C项错误;人口大量迁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12.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解析:材料描述沿海瓷器生产状况而不是沿海与内陆瓷器生产的对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故B项错误;据材料“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可知外贸港口制瓷业发达,说明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描述沿海瓷器生产并没有描述其他海外贸易商品,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谕军机大臣等……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借洋船谋生,不独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门、黄埔设有官兵,较之宁-5-波之可以扬帆直至者形势亦异,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渐之船,必当严行禁绝。但此等贸易细故,并非十分重大之事。可传谕杨应琚,令以已意晓谕番商。……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奸诈的买卖联系人)串诱,并当留心查察。——摘编自《清高宗实录》材料二德川家康执政之初,西南外样大名(类似中国的封疆大吏)仗侍幕府允许,利用地利之便,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通过对外贸易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那些与天主教联系密切的大名,还大量走私铁炮、火药等违禁物品。这种状况严重冲击了日本幕府的对外贸易特权。德川幕府为获得贸易利润,充实财力,准备消灭丰臣遗族及异己势力的内患,以树立全国统一的专制政权,借禁教、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同时也完全禁止了各大名私人经营的海外贸易。……通过全面‘锁国’,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基本上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摘编自《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乾隆时期只准洋船赴粤通商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日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15分)解析:(1)由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的时间信息得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所学康乾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得出当时中国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位;结合乾隆年间马嘎尔尼来华史实得出天朝上国的傲慢心理;结合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史实得出西方列强加紧殖民扩张;由材料一“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借洋船谋生”得出维持广东地区百姓生计;由材料一“浙省海防亦得肃清”得出保护国家海防;由材料一“宁波地方必有奸牙串诱,并当留心查察”得出防止外商与“奸牙”相勾结。(2)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一“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渐之船,必当严行禁绝”得出清朝以防范国人与洋商接触为主,限制对外贸易;由材料二“以树立全国统一的专制政权,借禁教、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同时也完全禁止了各大名私人经营的海外贸易。……通过全面‘锁国’,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得出日本以剥夺各藩国的对外贸易权利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对外贸易活动。第二小问影响,结合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得出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抑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由材料二“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得出保证了幕府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巩固了幕府统治;由材料二“基本上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得出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答案:(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当时中国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位;天朝上国的傲慢心理(或答传统的朝贡观念);西方列强加紧殖民扩张;维持广东地区百姓生计;保护国家海-6-防;防止外商与“奸牙”相勾结。(2)不同之处:清朝以防范国人与洋商接触为主,限制对外贸易。日本以剥夺各藩国的对外贸易权利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对外贸易活动。影响:中国: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抑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日本:保证了幕府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巩固了幕府统治;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古代史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经济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