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答案:B2.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故选C项。A项是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的制度;B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D项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制度。答案:C3.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并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设通判监察百官,故选C项。答案:C4.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君主专制的加强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解析:题干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C项。A项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干不符。答案:C5.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2-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位同宰相”,实质上是问哪一职务的职责相当于宰相。本题考查宋代的集权措施。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由此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选D项。答案:D6.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答案:D7.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答案:C8.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瓦子舍在城市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答案:C9.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答案:B-3-10.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大商港答案:B11.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交子的出现B.热闹的瓦子C.景德镇的兴起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答案:D12.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答案:C13.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解析:材料是对东京等城市中商人经营地点的描述,未反映城市规模的大小,故A项错误;材料无关城市治安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太宗时开始临街开店,宋仁宗时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店,说明“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关商业税的征收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14.高一(2)班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A.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4-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C.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A项符合史实;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B项符合史实;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项符合史实;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不符合史实,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故选C项。答案:C1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解析:“宋代”→“泉州客商”→“运输大批商品往日本贸易”是史料主旨大意,这体现不出商贸不受官府监管,也不是官民互惠贸易,更与朝贡贸易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由此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答案:D1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基本上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棉花由边疆传入内地沿海港口城市日益繁荣儒学的思辨化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基本上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棉花由边疆传入内地”“沿海港口城市日益繁荣”是在宋朝,故A、B两项错误;“儒学的思辨化”是指宋明理学,故C项正确;表格的前三项都是宋朝的,故D项错误。答案:C17.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A.《史通》B.《农政全书》C.《农书》D.《梦溪笔谈》-5-解析:题中所描述情形为活字印刷术,该技术出现于宋朝,《史通》写于唐朝,故A项错误;《农政全书》写于明朝,故B项错误;《农书》写于元朝,故C项错误;《梦溪笔谈》写于宋朝,记载了有关活字印刷术的内容,故D项正确。答案:D18.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A.苏轼B.李清照C.岳飞D.辛弃疾答案:A1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后人为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这位词人是()A.李白B.柳永C.辛弃疾D.曹雪芹解析:选项中符合“豪放派著名词人”的只有C项。答案:C20.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你知道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谁塑造的吗()A.苏轼B.汤显祖C.马致远D.关汉卿解析: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关汉卿塑造的。答案:D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材料二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6-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上述材料均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一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以南宋农民阶层为例,说明材料二中“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的结论。答案:(1)两种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或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2)事例: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宋夏议和。(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原因: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3)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问题;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和改善。(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2.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及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7-(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并分析其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意图一般体现了主观愿望和自身利益,从周王室管理地方、维护统治角度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元”等信息作答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等直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故其权极重”可知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地方仍有较大权力。第(3)问中提取有效信息“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等概括作答。第(4)问中把握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和史实,分析历史趋势即可作答。答案:(1)意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综合检测 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