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1-专题限时集训(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C[从图腾神、自然神崇拜到血缘祖先崇拜,这是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从殷商时的文化性质来看,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人本意识尚未产生,人只是神灵的附属,因此在祭祀上图腾神和自然神压倒性的受到隆重祭祀,死去的先王先妣只能处于附属的地位。到了殷末,生产力发展和王权强化促使人本意识产生,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即人本意识日益显现,故选C项。]2.(2019·黄山二模)《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表明战国时期()A.社会流动性加快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C.官僚政治已出现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C[战国时期已实行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政治垄断,促使官僚政治出现,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3.(2019·菏泽一模)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C.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D.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C[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对夷狄由贬低到认可,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促进了各地的交往,对原来的边疆等地区的认识越来越客观,故选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不是王室衰微,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文化风尚的发展和继承,故排除B项;官僚政治与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无关,故排除D项。]4.(2019·盐城二模)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2-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A[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地主绅士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5.(2019·深圳一模)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出现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A[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说明世卿世禄的基础已然动摇,故选A项;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说明没有世袭的基础,也就对宗法制造成了冲击,故排除B项;“封土赐民之制”即是造成春秋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出现的根源,故排除C项;“谷禄官俸制度”强调官僚机构的建立,巩固中央集权,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6.《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褒于左右。”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C[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受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7.(2019·镇江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B[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8.(2019·济南一模)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3-A.谏议制度的完善B.部院间矛盾尖锐C.中央集权的加强D.重视权力的制衡D[根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重视权力的制衡,故选D项;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决定提出意见,根据材料“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可知不是谏议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是对军事改革的建议不是部院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央权力制度的变动,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9.(2019·永州一模)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C[材料说明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体现了元朝重视对云南边疆的管理,故选C项。]10.清代某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D[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A项;“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反映的是地方治安问题,不是国家分裂割据,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11.(2019·固原二模)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的权力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4-A[明废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说明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12.(2019·合肥二模)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D.促进制度转型B[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严格监察纪律,提升监察效果,从而对监察官职务内外的行为都严格控制,故选B项;《钦定台规》是为了惩治腐败现象,但是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提升监察效果,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对巡视御史的一些规定,没有扩大御史的权力,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促进制度转型,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南通一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之间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材料二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1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得出汉朝增加了郡的数量,在郡之上设立监察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实行分封,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5-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得出二级制到三级制之间反复循环;根据材料一“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得出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得出虚化高层政区;根据材料二“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得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答案](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突出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13分)(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原因: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1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道贪赃,使之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请示大夫,礼乎?”众不敢对。至忠进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御史中丞宋璟在则天朝以频论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摘编自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释。[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要求在充分阅读材料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以上所述为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相关知识,可以从监察制度的特点、影响等方面提取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释。[答案]示例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2分)阐释:略。(可从唐初监察制度建立条件、特点及对唐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释)(10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8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