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主题五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历史画面[主干链接](1)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城市演变(特别是唐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及生活习俗的变化。(2)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及社会生活与思想习俗观念的变迁。(3)近代西方工业化时期,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生活及观念习俗的变化。(4)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影响与社会生活和观念习俗的变化。(5)古今中外关注民生问题的政策及影响。[拓展延伸]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1)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把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2)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着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代等发展的历程;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不断文明化。(3)从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角度:结合近代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政治民主化(社会政治变革)、西方思想的传播,全面认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四个时间关键: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3)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3.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与社会生活变迁(1)城市化的动力①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2-②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2)城市化的影响①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②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③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④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惑着近代工业城市。4.中国近代的城市化特点(1)伴随着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大多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过程,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建立租界,将城市作为侵华的据点,中国近代的城市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2)伴随着官僚资本的发展历程:洋务运动兴建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的国家官僚资本企业,壮大了城市的规模,也使得中国城市的反动势力异常强大。(3)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成为城市中最具革命性的经济元素,代表着中国城市化的希望。(4)伴随着农村的衰落:近代以来城市逐渐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大量无地农民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瓦解了农村的自然经济。[考题例解](2017·11月浙江选考,T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扦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二(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3-(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解析](1)原因由材料信息从租界的设立和小刀会起义角度作答;消极影响从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及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角度思考。(2)影响由材料信息“‘服饰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及“衣履难将贵贱分”“淡黄马褂着纷纷”等归纳;典型特征据材料信息归纳。[答案](1)原因: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的冲击。消极影响: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突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2)影响: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特征: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跟踪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关闭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哈密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摘编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史实及材料一信息总结。(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从城市职能、兴起区域及影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评价,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对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的瓦解、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便于西方的经济侵略、社会矛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答案(1)特点:江南地区市镇大量涌现;沿江与运河的市镇进一步发展;沿海城市发展-4-趋于停滞;边陲地区市镇得到发展。原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2)变化: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评价:推动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便于西方的经济侵略;导致大量的手工业者破产,社会矛盾激化。
本文标题:(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三轮复习 下篇 第一部分 主题五 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历史画面学案 人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7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