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建议用时:20分钟)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刑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刑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据梁治平《法辨》、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材料二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及法律文化与古罗马的差异。(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2-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理材料二1876年,由英、美合谋,擅自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随后,清政府出银赎回并拆除,将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全国铁路缺干少支,到1949年,中国的机车分别出自9个国家30多家工厂,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由此看出,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去甚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逐渐向西北、西南落后边远地区延伸,初步形成了铁路网络,并开始修建双线铁路以及自制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带动与之相关制造业的发展。1996年,京九铁路修建,大量使用本地劳动力,改变了他们离家不离乡的局面,同时也使“北煤南运”“南粮北运”的瓶颈现状得以改观。2007年,CR系列动车诞生,高铁从上海到杭州缩短为40分钟,可以工作在上海,住在杭州,还使原本独立的城市文化景点逐渐形成一个整体。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复兴号”动车,中国高铁驶向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据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李京文《铁道与发展》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交通建设较近代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交通发展是“一个国家和一段历史”的认识。(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1.解析:(1)根据材料分别分析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法律的特点即可。(2)从社会变迁的-3-角度分析,需要考虑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也就是从西方法律思想与儒家法律思想的碰撞和交融角度进行解读。答案:(1)差异:古代中国,有“贱讼”的传统,故重息讼、调解;过分强调统治阶级利益,忽视了对私人利益的保护;重人治,轻法治。古罗马,重视私法,强调对私权的保护;视法为保障权利的一种手段。(2)解读:中国步入近代以后,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法制传入中国,要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西方法律的移植,一定要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这才是法律移植的正确途径;同时要对儒家法律文化重新整合、改造,将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使之符合中国现代法制建设。(言之有理即可)2.解析:(1)本小问答题的侧重点在于找准角度,据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更为严峻的是……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政府……利用先进技术,从……达……”“政府转而在……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新航线”信息,可以从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回答。(2)解答本问的关键是将材料二中两段材料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第一小问发展,由材料二第一段“全国铁路缺干少支”以及第二段“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逐渐……延伸,初步形成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修建速度加快,且初步形成紧密的交通网;由材料二第一段“到1949年,中国的机车……人称……”以及第二段材料“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可知,中国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包含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社会生活(包含交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方面回答。(3)认识可以从交通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展开,某一时期交通的发展会折射出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同时交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国家的发展。答案:(1)主要因素: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2)发展:铁路修建速度加快,逐渐形成紧密的交通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筑路权。影响:弥补近代交通的不足;有利于“一五”计划顺利实施;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有益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出行方式,促进就业观念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提高民族自信心。(3)认识:①古代交通的发展与朝代兴亡、技术进步等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保证农耕文明的延续,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②近代交通的发展状况与列强对中国-4-的侵略紧密相连,也与腐败的清政府相关,尤其是帝国主义在华铁路的修建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同时又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③1949年后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也是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因此,交通的发展,民族独立是前提,国家统一是保障,经济发展是基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是关键。交通事业的发展,要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非选择题题型专练2(二)常规大题——主题链接式非选择题(含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7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