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西学东渐(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1-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西学东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2.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解析:选B“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3.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A.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B.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C.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解析:选C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不是洋务派,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崇洋媚外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洋务派实践了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主张,开展了洋务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分裂问题,故D项错误。4.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2-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解析:选B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5.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A.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C.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D.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解析:选D“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文明开化”主张学习西方,所以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故D项正确。6.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解析:选B“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鸿章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材料仍强调中体,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故C项错误;中体思想不是科学依据,故D项错误。7.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由此可知立宪派()A.主张西学中源说B.质疑西方宪政制度C.意在减少立宪阻力D.力促中西民主结合解析:选C维新派为了宣传立宪主张期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据以减少阻力,而非主张西学中源,故A项错误;立宪派推崇西方宪政制度,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立宪派想要在中国实行立宪必然遭到传统文化的阻挠,提出立宪思想在中西具有相似性,以减少阻力,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是专制制度,西方近代是民主制度,故D项-3-错误。8.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解析:选B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并没有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诗中用戏剧性的手法阐述了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局势、中国处境、救国图存、大同理想等,故A项错误;诗中提出“四大文明古国”,通过古今中国的地位落差,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梁启超借此改良家国,表达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顽固派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进攻面前,本想一意“务实”、厌恶“务虚”的洋务派也不得不面对顽固派的挑战,无法回避必须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冯桂芬在洋务运动发轫之时提出的“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成为日后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问题的蓝本。在这一基础上,以曾、左、李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大员和以冯桂芬、薛福成、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为提倡西学而不遗余力。……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不过在起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主旨却是针对顽固派的诘难、为引进西学辩护、寻找合法性基础的。——摘编自雷颐《被延误的现代化》材料二早在甲午之前,康有为已注意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和总结中国落后的原因。针对守旧派闭目塞听,驳诘西学之非,他在1888年致洪良品的信中说:“夫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一曰势,一曰俗,二者既异,不能复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不复以中国之是非”为评判准则,说明他已超越华夏中心主义。……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使康有为等人觉悟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距,从而才破除了自我中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张昭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模式产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相较洋务派,在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顽固派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进攻面前……洋务派也不得-4-不面对顽固派的挑战”可以得出是在顽固派的压力下提出;根据材料一“以曾、左、李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大员和以冯桂芬、薛福成、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洋务知识分子为提倡西学而不遗余力”可以得出这一思想是这些理论的结晶;根据材料一“为引进西学辩护、寻找合法性基础的”可以得出是向西方学习的需要。第(2)问,根据材料二“夫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不复以中国之是非’为评判准则,说明他已超越华夏中心主义”可以得出康有为主张超越中国传统思想;根据材料二“从而才破除了自我中心以及对旧文化的迷信”可以得出他破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信。第(3)问第一小问,洋务运动主张西学是手段,维护中国传统思想才是主要目的,而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康有为主张要用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故可以得出变化;第二小问,根据中国时局的变化得出。答案:(1)原因:回应顽固派对洋务派学习西学的攻击;洋务运动中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为学习西学寻找合法性的需要。(2)主张:应以世界性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破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信。(3)变化:从以遵从传统文化为主体转向了以学习西方文化为主体。原因: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需要。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西学东渐(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7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