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2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人民版必修2
1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三)(建议用时:25分钟)[合格基础练]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现状,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是其“蛮干”的表现,故选C项。]2.1962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C[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故C项正确。]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B[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进行的改革,只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性变革,故B项符合题意。]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2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题干中“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减少了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B项正确;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根本触及斯大林体制,苏联实行的仍是以国家集中计划主导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故A、C、D三项错误。]5.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把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体制方面,所以A、B、C三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总的来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效都不大,故选D项。]6.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等级过关练]7.(2019·全国卷Ⅱ)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3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A[材料表明,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不能体现B项,排除;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于赫鲁晓夫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C项错误;材料中心阐述的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D项“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观点缺乏材料依据。]8.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D[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A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故C项错误;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的话逐层概括即可。第(2)问,材料二共三4句话,第一句话反映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句话反映了以立法的形式把企业推向市场,第三句话反映了改革方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破坏,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2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人民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7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