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热点案例探究三 生态文明建设练习
1三、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说明我国已进入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又是人地协调观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也成为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如图)。据此回答1~2题。1.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A.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B.位于地势的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2.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答案1.C2.C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错;“中国绿心”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B错;“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C对;“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应小于农村人口,D错。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该绿心主要2是乡村、田园风光,周边是城市群,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城市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对;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错;绿心的建设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收入等优于乡村,故该现象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而且不属于生态效益,B错;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态效益,D错。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冬季风强劲,属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塞罕坝曾开围放垦,原始森林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紧逼北京城。为了抵御风沙南侵,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塞罕坝的条件比同纬度的大部分地区都更不适宜林木生长,树木生长缓慢。但是几十年来,塞罕坝人还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同时也发展了经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材料二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如图)。(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2)说明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风沙紧逼北京的原因。(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塞罕坝林场树木生长缓慢的原因。(4)说明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对当地产生的意义。答案(1)图示区域以高原(山地)、平原为主;(地表起伏较大,)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2)(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劲;塞罕坝原始森林被破坏后,北京失去绿色屏障(冬季风长驱直入,导致风沙南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利于风沙南侵;北京距离浑善达克沙地近。(3)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生长期较短);属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冬季风强劲,易受低温冻害影响。(4)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能促进当地林业的发展;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独特的旅游3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热点案例探究三 生态文明建设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8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