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地貌观察的顺序1.实地观察地貌(1)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2)先观察视野内的大地貌(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2.其他地貌观察的方法(1)利用地形图观察。(2)利用遥感影像观察。(3)利用无人机观察。二、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2.坡度(1)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2)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3)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①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蚀。②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3.坡向-2-(1)坡向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2)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5.地貌观察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6.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一、判断题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2.观察地貌时,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3.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5.观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答案:1.√2.√3.√4.√5.√二、连线题6.把对应地貌类型连起来。①高原②山地A宏观地貌类型③河谷④陡崖B微观地貌类型⑤平原⑥河岸⑦丘陵答案:A与①②⑤⑦相连,B与③④⑥相连。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貌类型的观察【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3-(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貌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2)就宏观地貌来讲,图示地区地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3)小河流向东方,计划把水调到C处,有虚线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为什么?(4)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理由是什么?提示:(1)盆地陡崖山谷山脊山顶鞍部(2)丘陵、平原、低山(3)AC。可自流引水至C处。(4)乙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核心考点突破】1.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地形地形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单位:m)地形特征说明山地、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四周低中间高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四周高中间低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山脊、山脊线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山脊线也叫分水线-4-山谷、山谷线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山脊之间低洼部分山谷线也叫集水线鞍部由一对山脊等高线和一对山谷等高线组成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2.五大地形类型特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高线特征中间疏四周密密集稀疏中间疏四周密稀疏、平直海拔较高高,超过500m较低,一般(相对高度)不高于500m无限制低,0~200m地表起伏程度起伏不大,边缘陡峭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坡度平缓四周高中间低平坦广阔3.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度的判断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如图所示,图中最大等高线H大=500m,最小等高线H小=100m,等高距d=100m。据此可进行以下计算:(1)图中最大海拔(H最大)H大≤H最大H大+d(2)图中最小海拔(H最小)-5-H小-dH最小≤H小(3)图中最大相对高度(H相)H大-H小≤H相H大-H小+2d在计算等高线图中任意两点的相对高度时,只要判断出两点的高度范围,就可以根据“十字相差法”确定两点的相对高度。如,求甲(900~1000m)、乙(300~400m)两地的相对高度图解如下:由此可知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介于500~700m之间。4.陡崖处高度的判断首先从图中读出在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中最大值(H大)、最小值(H小)、等高距d和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n。如图,H大=400m,H小=100m,d=100m,n=4,则:(1)陡崖最大海拔(H最大)H大≤H最大H大+d(2)陡崖最小海拔(H最小)H小-dH最小≤H小(3)陡崖的相对高度(H相)(n-1)d≤H相(n+1)d5.闭合处等高线的高度判断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其等高线的值。具体如图所示:已知:等高线a、b、c,ab-6-(1)如果c=a,则da,即“小于小的”。(2)如果c=b,则db,即“大于大的”。6.判断坡度大小(1)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2)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坡度的大小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比例尺相同,数值单位:m)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DB。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比例尺相同,数值单位:m)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3)坡度大小的计算计算公式:tanα=H/L。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由两点等高线数值求出;L为两点实际水平距离,可由图中比例尺与两点的图上距离算出;α为坡度,可根据H/L的值从数学用表中查出。(4)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约0.6℃/100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H相/100m×0.6℃。【对点跟踪训练】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7-1.①地比②地()A.海拔高、坡度大B.海拔高、坡度小C.海拔低、坡度大D.海拔低、坡度小2.在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中,降落在③地的雨水汇成的径流在坡面上的流向是()A.自东北向西南B.自东南向西北C.自西南向东北D.自西北向东南3.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28mB.42mC.55mD.60m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和等高线疏密状况可以判断,①地比②地海拔高、坡度小。第2题,坡面径流沿最大坡度方向自高处向低处流动,即与等高线垂直自高处向低处流。第3题,陡崖处有4条等高线交会,故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0~50m。答案:1.B2.D3.B地形剖面图【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和沿AB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材料二某地等高线图。-8-(1)根据材料一分析,能直观表示出AB一线的地势高低起伏的是________图。(2)下面是四个同学根据材料二绘制的沿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其中正确的一幅是()提示:(1)地形剖面(2)D【核心考点突破】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技巧第一步: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可能为已知,如下图中的A~B)。第二步:建坐标。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第三步:确立比例尺。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图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起伏越明显。第四步:描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第五步:连线。用平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如上图中8、9两点高度相同,两者之间为河谷,地势较低)。AB之间的剖面图如下:-9-2.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方法判读地形剖面图,主要抓住以下“三看”3.通视问题的分析方法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如图1)(2)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如图2)【对点跟踪训练】-10-读北半球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的地形分布特点。(2)能正确反映图中X—Y线地形的剖面图是()(3)图中河流PM段的大致流向为________,其________(填方向)岸受冲刷较严重。(4)人们计划在甲地兴建水库大坝,简述其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解析:(1)根据等高线分布和数值特征判断地形,进一步结合指向标说明其分布特点。(2)根据剖面线穿越区地势起伏进行判断。(3)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知,该段河流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该段河流河道比较平直,而且位于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的右岸(南岸)受流水侵蚀比较严重。(4)从工程量和蓄水条件两方面判断其有利条件。答案:(1)北部为平原,南部为山地。(2)A(3)自西向东南(4)位于河谷狭窄地段,有利于筑坝,工程量小;上游河谷较宽,有较大的蓄水区域。考点一等高线地形图读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1~2题。-11-1.图示地区()A.总体地势南高北低B.地形类型以丘陵为主C.最低处海拔不足900mD.河流两岸的坡度平缓2.图中瀑布()A.落差最大可达80m以上B.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C.在甲处观赏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效果D.为保证水量稳定,上游水库需在夏季放水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北部海拔在1000m以上,中南部海拔在1000m以下,所以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但是南侧的等高线明显密集于北侧,因此南侧(河流两岸)较陡,北侧较缓,A、D项错误;图示地区海拔远大于500m,不属于丘陵地形,B项错误;图中等高距是20m,最低处在河谷最南端,海拔低于880m,C项正确。第2题,瀑布形成于图中陡崖处,因河流河床岩石软硬不一,由河流侵蚀形成,B项正确;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判断瀑布顶端海拔为960~980m,瀑布底部海拔为920~940m,落差为20~60m,A项错误;甲处海拔大于1060m,高于瀑布的海拔,在甲处应该是居高临下,而不会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效果,C项错误;我国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全流域河流水源补给充足,水量较稳定,上游水库没有必要放水,D项错误。答案:1.C2.B考点二地形剖面图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12-3.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A.80mB.110mC.170mD.220m4.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A.道路①为直线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C.道路③最长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解析:第3题,甲、乙两地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故三条道路的起止点应该是甲地、乙地。读图可知三条道路的起止点海拔分别约为260m和150m,两地相对高差约为110m。第4题,直接读图看出三条道路的长度和坡度变化特点,四个选项逐个分析如下:内容分析A项道路①最长,不可能是直线B项道路②沿线最高海拔约350m,而道路③沿线海拔有超过350m的路段。故道路②未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C项从纵向剖面图中可看出道路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貌 4.2 地貌的观察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8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