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2+3”专项练 第25题专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第25题专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25)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A.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B.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C.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D.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2.(2019广西桂林一模,25)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3.(2019四川宜宾一模,25)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4.(2019安徽“江南十校”一模,25)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5.(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5)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由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2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6.(2019广东二模,25)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地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7.(2019安徽黄山二模,26)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8.(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5)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这表明汉代()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39.(2019重庆二模,25)《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10.(2019四川乐山一模,25)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由此可见()A.东汉中央集权败坏B.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C.太学教育宗旨剧变D.东汉监察制度的缺失11.(2019安徽示范性高中一模,25)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12.(2019河南六市二模,25)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答案与解析4第25题专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C解析材料里说的是得到秦人的拥护而不是天下的认同,故A项错误;汉承秦制而定汉律体现的是秦楚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冲突难以调和,故B项错误;刘邦入主关中后承秦制(关中文化)而定汉律得到秦人的拥护,这说明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故C项正确;“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2.C解析材料中“定礼制”仅针对同姓王而言,不是普遍实施,因而贾谊的主张并不是重建西周的礼乐制,故A项错误;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但不是材料中“定礼制”的内容,故B项错误;贾谊提出“定礼制”是对同姓王的等级进行彰示,意在通过礼制来约束同姓王,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C项正确;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在于王国的存在,贾谊提出“定礼制”是通过礼制来约束同姓王,故D项错误。3.B解析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但与材料建立中朝的原因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故D项错误。4.A解析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A项正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B项错误;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的表述夸大了其作用,且汉代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5.C解析农事图主要反映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无法说明人地矛盾的情况,故A项错误;农事图主要反映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田庄的管理方式是否落后无法得知,故B项错误;由图片信息可知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体现,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突出特征是雇佣关系,只出现于某些地区的某些生产部门,不是普遍现象,且题干时间是汉代,故D项错误。6.C解析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并非攫取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地经商”有利于商业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汉朝5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地经商”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故C项正确;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汉朝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7.B解析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说明汉代民间纺织业有一定规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这一地区手工业发展,不种植粮食作物,不能说农业地位下降,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达”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排除D项。8.B解析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画像砖“长袖乐舞图”为礼乐制度的展示;“讲学传经”是指儒学传播;“养老图”是儒学尊老爱老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仁政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学官方化的结果,故D项错误。9.B解析根据材料“《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可知王朝更替未造成文化中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流行隶书,小篆已是“古字”,故民间不识,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可知小篆已是“古字”故民间不识,与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无关,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故D项错误。10.B解析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群居京师的太学生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清议现象,说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是太学的教育宗旨,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监察制度的对象为官员不是太学生,故D项错误。11.A解析据材料“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可知,监察区域职能发生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不利于皇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实际上是扩大了监察功能之外的职能,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未涉及军阀割据,故D项错误。12.D解析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故A项错误;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C6项错误;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这说明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2+3”专项练 第25题专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8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