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A.开展世俗教育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C.自由探讨真理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教皇”,其愿望应是传播基督教神学,故B项正确。答案B2.“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使不靠赎罪券,也有权获得罪咎与刑罚的总赦。”材料出自()A.《圣经》B.《十日谈》C.《神曲》D.《九十五条论纲》解析材料的观点是反对兜售赎罪券,主张“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答案D3.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解析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世俗权力受制于宗教权力。马丁·路德主张“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这否定了宗教对世俗权力的控制,也就是否定了教皇的地位,故选D项。答案D4.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即可得救”的原则,其实质意义在于()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2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C.为德国和西欧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信仰即可得救”,不用通过天主教会这一中间环节,这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答案B5.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C.人文主义思想D.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加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作辩护。故D项正确。答案D6.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解析题干材料强调反对教皇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这说明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故D项正确。答案D7.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A.创造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3D.促进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播解析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被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答案B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既然被上帝拣选的人既有信仰,又要善功,这说明上帝选民与弃民也是有标准、有条件的。特别是善功,根据加尔文的观点,并不一定必须表现为远离尘世的苦修苦行的出世主义态度,也不必非要表现为履行各种形式化的赎罪方式,而更多的是应体现于最平凡的世俗生活和日常工作中,也就是说是体现在各人在自己事业中的行为。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加尔文的预定论,就感到他把世俗性的活动打上了神圣的烙印,或者说他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世俗的、个人的行为和活动,论证了个人奋斗的必要性。材料二加尔文的让上帝直接呈现于世俗生活、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这个观念为新兴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施展才干、奋发有为提供了神学依据,因而加尔文教成为最受资产阶级欢迎的教派。——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思想,并指出成为上帝“选民”的基本途径。(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对“信仰”与“善功”关系的不同认识。(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教成为最受资产阶级欢迎的教派”的原因。参考答案(1)核心思想:先定论。途径:在世俗生活中努力奋斗,追求成功(发财致富)。(2)马丁·路德把信仰与善功对立起来,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人只有靠信仰上帝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等;加尔文没有把信仰与善功对立起来,而是主张善功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奋斗上。(3)加尔文的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施展才干、奋发有为提供了神学依据,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4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右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根源是()A.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B.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C.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能力有限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解析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而产生题干中对世界地理的错误认识,故选A项。B、C、D三项都不是“根源”,均排除。答案A2.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的关系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解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借助了世俗统治者的力量,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不涉及宗教信仰自由,故排除B项;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故排除C项;强调人的伟大是文艺复兴的主张,故排除D项。答案A3.马丁·路德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教皇和教会没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强调信徒信仰即可得救。教皇和赎罪券均无赦罪效能,信徒能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须由教会做中介,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等。这些主张()5A.沉重打击了基督教会势力B.巩固了文艺复兴的成果C.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表达了民主政治的理念解析材料的关键是提高《圣经》的地位和民族独立性,贬低教皇和教会的地位,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要求,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教会是指天主教会,故A项表述错误;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有共同点,但是是在不同领域的斗争,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无关,故排除D项。答案C4.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B.建立民族教会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D.清除神学束缚解析根据“母亲们”“孩子们”“贩夫走卒”,可知马丁·路德要将《圣经》翻译得人人都能阅读和理解,故A项正确。德意志此时还未统一,故排除B项;C项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马丁·路德作为一个神职人员,不可能摆脱神学束缚,故排除D项。答案A5.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6解析“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强调的是信仰自由,B项符合题意。答案B6.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解析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主要分歧在于信仰的自主权,两者都信仰宗教、都信奉《圣经》、都信仰上帝,排除B、D两项,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答案C7.《德国史纲》中写道:“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A.罗马教会神权B.神职人员权威C.灵魂救赎方式D.宗教礼仪程序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即可得救,使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罗马教会神权、神职人员权威、宗教礼仪程序的改变均是“因信称义”的结果,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C8.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主要是指()A.摆脱宗教信仰走向科学的时代B.摒弃天主教教义建立新宗教的时代C.摆脱罗马天主教会控制的时代7D.摒弃教会束缚实现信仰自由的时代答案C9.德国学者韦伯发现在欧美的一些宗教国家,“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还有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思想密切相关()A.人文主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工商界中,那些所谓的成功者都是受到“新教”影响的人。这与加尔文教所宣传的“先定论”鼓励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有关。“先定论”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的需求,被更多的资产阶级人士所接受,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0.右图为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的加尔文,他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解析加尔文将人的成功与失败都归结为上帝的预先安排,这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故其学说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答案D11.马丁·奥芬巴赫曾说:“一句民间格言说得很风趣,不是吃得好,就是睡得香。在这个具体事例中,新教徒宁愿吃得好,而天主教徒则求睡得安稳。”对此理解准确的是()8A.新教的世俗精神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天主教精神可以纠正资本主义泛滥的物欲C.“求睡得安稳”是指责天主教徒懒惰D.“宁愿吃得好”是指责新教徒贪婪而缺乏精神追求解析“吃得好”反映的是新教徒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说明新教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睡得香”则是指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答案A12.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下列说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B.宗教改革首先在北欧地区发生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D.宗教改革吸收人文主义大量的精神要旨解析本题以宗教改革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根据“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可判断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宗教改革运动最早在德国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分裂的德国使得罗马教廷有机可乘,特别是在敛财方面,德国故有“教皇的奶牛”之称。随着德国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和长期植根在日耳曼民族心灵深处的民族意识的增强,人们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各路诸侯都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利奥十世派人在德国兜售赎罪券,导致后来发生的一切。材料二宗教改革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各教派逐渐接受和履行宗教的宽容……就直接遗产而言,它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所有这些教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从这个意义来讲,宗教改革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9(1)根据材料一,概括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兴起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的特点及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作用。参考答案(1)原因:德国分裂;德国受罗马教廷剥削最重;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民族意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课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8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