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顺乎世界之潮流”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解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抗英的官吏,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的思想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故B项正确;林则徐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林则徐代表的是开明地主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答案B2.魏源在《海图国志》中提道:“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这表明()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解析根据材料“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可知这反映了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说明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故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材料均无法体现。答案A23.中国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以下各项中,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A.义和团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解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与孔子无关,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主要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孔子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时,康有为为减小变法阻力,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与孔子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4.洋务运动时期,针对刘铭传请修铁路一事,朝野议论纷纷,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这种议论()A.表明中国仍在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B.合乎当时中国大众的普遍心理C.客观地反映出列强侵华的重大影响D.体现出中国对西方侵略的抵制解析材料中出现修建铁路,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学习西方,故仍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说法错误,A项错误;材料中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仍然比较保守,排斥西方的新事物,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没有体现出列强侵华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落后保守的思想,不是对西方侵略的抵制,故D项错误。答案B5.1884年,张荫桓被清政府任命为太常寺少卿,一群官员攻击他“出身卑微,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鄙”。这说明当时()A.门第的高低仍是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3B.部分士大夫对“洋业”不屑一顾C.“睁眼看世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D.清朝的选官用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解析根据材料中“一群官员攻击他”“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鄙”,可知部分士大夫对“洋业”不屑一顾,故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材料均无法体现。答案B6.从下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A.宗教文化B.科学技术C.社会理论D.文学艺术解析《天演论》宣传的是社会进化论思想;《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宣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法意》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宣传三权分立思想;《群己权界论》即穆勒的《论自由》,宣传自由主义。由此可知,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社会理论领域。答案C7.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A.晚清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B.立宪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强大的社会风潮D.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4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相符,故正确;“今日立宪之声”反映了社会舆论,但不等于“立宪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立宪运动是改革,不是“民主革命运动”,故C项错误;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与“1905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8.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先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到毁版的原因是()A.宣扬经学B.批判儒家思想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D.否定孔子的权威答案C9.“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D.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解析康有为称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妥协,故A项错误;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符合史实,但并不是材料的观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反映了维新思想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C10.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5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上海是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B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答案D11.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A.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B.民权主义和民族主义C.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D.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即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我们都要当官”实际上是民权主义的体现,说明人们对政治革命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认识上存在错误。故选A项。答案A12.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6解析近代前期是指1840—1919年。这一时期,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有两个: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反对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近代化。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陈旭麓文集》材料二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清末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7(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参考答案(1)表现: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关注度不高,关注的人少。(2)变化: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背景:甲午战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3)影响:借用进化论呼唤国人的民族意识,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增强了救亡图存的勇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改革封建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梁启超认为“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著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这表明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经国治军。治国思想一直是思想史发展的主流,全面而深刻地为人们从事经国治军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据纪宝成主编《中国古代治国要论》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目以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评述为材料,要求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解题时首先要提炼材料的观点,即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关注治国思想,然后围绕“治国思想与实践”拟定题目,题目要求指向明确。最后,还要对拟定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注意时间限定为中国古代。参考答案略。8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后篇巩固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8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