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1 专题一、专题二 人民版必修2
1阶段综合测评(一)专题一、专题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古代农业科技成果中,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合计占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的1/3。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A.追求精耕细作B.重视耕织结合C.以家庭为单位D.满足自我消费A[材料“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追求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2.宋诗《夏日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需要“丁男踏车”的灌溉工具是()A.筒车B.耧车C.翻车D.水排C[“下田戽水”是水利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故B项错误;根据“下田戽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靠人力灌溉的工具翻车,而不是靠水力灌溉的筒车,故A项错误,C项正确。]3.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壁画,下图是其中的一幅。这反映了当时()A.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2B.西北在魏晋时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革新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西北地区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A[从材料“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和图片信息可知,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已经出现牛耕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故选A项。]4.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汉代()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D[冶炼生铁技术是在春秋后期,故排除A项;汉代冶铁、煮盐、铸钱等获利较丰的行业都收归官办,故排除B项;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后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不利于富豪的出现的,故排除C项;“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说明炼铁行业市场广阔,铁农具使用广泛,故D项符合题意。]5.战国时期,政府组织力量兴修的水利工程大量出现,如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这表明战国时期()A.最高执政者已建立绝对权威B.各诸侯国加强治水方面的联合C.重农思想影响统治者的施政D.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C[根据材料“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可知,各国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6.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有“寸锦寸金”之称,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织造技术。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私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田庄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B[从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其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7.汉代民谣:“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A.重农抑商观念B.丝织业兴盛C.农民生活贫困D.追商逐利风气D[根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汉代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手工业的人致富更快,即追3商逐利风气,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故排除。]8.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A[从材料“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A项。]9.《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的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B[《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繁荣的城市生活,其中商业店铺林立成为反映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故选B项;A、C、D三项出现在明代,故排除。]10.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D[材料中“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说明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故选D项;A项应是商鞅变法时期;B、C两项材料没有显示,故排除。]11.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知当时()A.被迫开放通商口岸B.长途贩运贸易繁盛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D.放松对贸易的监管B[“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表明长途贩运贸易繁盛,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12.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4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C[题干中虽有经商现象非常普遍的内容,但也介绍了“壮者服贾,老者归田”现象,所以反映出的是重农抑商思想的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占主导的仍是自然经济,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逐利之风,故D项错误。]13.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B[由题干信息“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故选B项;明清时期的耕作方式仍是铁犁牛耕,故A项错误;城镇经济繁荣与题干中“村落”不符,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D项错误。]14.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A.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B.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C.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D.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A[根据材料“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结果‘每岁通市不绝’”可知,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还是相对宽松的,故A项正确。]15.(2019·全国卷Ⅰ)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5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B[黄彬、朱纯祖、姚光第等为科举制下的国学生、监生、生员,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他们纷纷从事近代企业生产。这说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受到外来势力冲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B项正确。]16.下表为晚清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收入来源1850年19世纪90年代早期20世纪初地税、贡粮303233外贸关税42339捐纳功名及官职454其他收入累计5.62827总计43.688103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C[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20世纪初外贸关税超过了农业税,故A项错误;苛捐杂税比重和增加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的世风日下,故D项错误。]17.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A[“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表明国内市场的扩大,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故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故B项错误;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故D项错误。]618.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江南制造总局和大生纱厂都是使用机器生产,属于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选D项;江南制造总局和大生纱厂的生产机器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故排除A项;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排除B项;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洋务企业,故排除C项。]19.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C[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只适合第一次热潮,故排除A项;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只适合第二次热潮,故排除B项;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只适合第二次热潮,故排除D项;民族工业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类型,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一定程度上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故选C项。]20.“国人提倡用国货,热度日高。我公司近来销场过大,供不给求。”“我公司”可能是()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派军事企业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A[材料中“国人提倡用国货”是指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即材料中所说“销场过大,供不给求”,因此选A项。]2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7D[洋务运动是以洋务派为主导,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业救国的主体是来自民间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洋务派不承担民主革命重任,他们的目的仍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洋务派只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为主,并未推动政治近代化,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均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动学习,故D项正确。]22.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A.地区分布失衡B.发展速度迅猛C.资本明显短缺D.原料供应不足A[从材料中“22.7%集中在哈尔滨”“河南、河北、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1 专题一、专题二 人民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9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