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学校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学校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学校安全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学校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摘要:校园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然而,在过去的几年,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系列校园安全事件的背后,折射出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当前教育学校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本文内容:学校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摘要:校园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然而,在过去的几年,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系列校园安全事件的背后,折射出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当前教育不相适应不断突显,引发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冲突,并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已经无法充分满足新时期对于校园安全管理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和完善中小学安全管理机制以应对新时期校园各种突发事件,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当前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剖析了中小学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研究对策,对提高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关键词:新时期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近几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一桩桩事故,令人触目惊心。2010年3月23日上午,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一中年男子持刀追砍小学生,3名学生当场死亡,另有10名学生受伤入院,其中6人因救治无效死亡;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一辆校车超载超速逆向行驶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儿19人)、43人受伤,这些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充分暴露出了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全方位审视和研究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迫在眉睫。一、新时期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在教育地位如此突出的今天,触目惊心的校园血案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人们开始质疑:为何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当前的校园安全管理现状究竟是何种状态?(一)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统计近几年有关校园的中毒事件、踩踏事件、暴力事件、溺水事件、火灾事件、交通安全事件屡见报端,有伤害个例,也有群死群伤事件,少则几百名学生,多则上千。而且每年的安全数字呈上升趋势。2012年浙江省共发生中小学生各类安全事故2468起,比上年增加608起,共伤亡学生2472人,比上年增加607人。各类安全事故中,轻微伤和轻伤占97.7%,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校方责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2.3%,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非正常死亡学生315人,比上年减少16人。平均每天约发生7起中小学安全事故、6名学生受伤、1名学生非正常死亡。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我国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于认知教育,而忽略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的关注。我国的中小学生都是一群群被圈养的小羊羔,学业繁重,导致中小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安全知识及其匾乏。许多本该避免的人为事故却由于缺少安全知识而造成悲剧。2013年8月8日,瑞安市锦湖街道瓦窑村1间3层民房发生火灾,造成了7人死亡。当中,一位母亲明知楼下发生火灾了,却没有及时带领两个子女逃离现场,而是忙着帮两个孩子穿衣服(一个读小学二年级,一个读幼儿园),等丈夫上来喊叫他们赶快逃离时,大火已烧着楼梯,无路可逃,导致一家4人最终丧生火海……。这些悲剧与我国在对未成年人及全体社会成员安全教育上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我国当前的安全教育工作仅停留在消极的保护状态,积极的、自救的教育知识偏少。这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新时期中小学校园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事件频发,背后隐藏着何种更加深沉的思考,是什么的缺失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剖析中小学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保卫祖国未来平安健康成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一)校园周边安全隐患突出当前,一些部门在对待民生权益时,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特别是分配制度不完善、保障制度不健全、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经济衰退,失业率升高,导致矛盾不断积聚、激化,加之缺乏畅通、完善的化解纠纷渠道,容易引发对立情绪,个别性格偏执人员容易产生报复社会心理,采取极端恐怖方式,对这个遗弃他们的社会实施报复,甚至选择了安全防范较弱的校园和自我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群体。目前,大部分学校周围均开有网吧、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这些场所对涉世不深的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诱惑力,经常光顾这些地方的学生,很容易走向堕落,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或者成为违法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另一方面,学生上下学高峰期,学校门口交通拥堵现象十分突出,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学校周边饮食店、流动无证小食品摊点多,卫生安全没有保障,腐烂变质食品时有出现,容易成为各种疾病滋生和传播的“窗口”,极易引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瑞安市曹村镇中心小学就有部分学生在校门口购买喝了“高温纯鲜牛奶”后,发生63名学生中毒事件。(二)安全意识淡薄学校安全意识薄弱,由于学校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远不如生产企业普遍、严重,客观上容易使社会上包括学校自身忽视学校的安全管理,认为安全生产是企业的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相当一部分学校谈到安全管理时,观念还仅停留在治安管理的范畴,对能够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安全生产方面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刻的领会,对校园中的各个场所、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基础设施、教学设施、设备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不能做到胸中有数,同时在师生中也缺少安全文化的氛围,因此使得学校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成为薄弱环节,即使发生事故,着眼点也是主要强调客观原因,没有认识到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上的失误。家长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对孩子的各种安全教育,并且很多父母忙于工作而没有尽到对孩子的监管义务,以至于学生上下学、双休日、节假日等家长与学校监管空白期,私自外出游玩,下水游泳,导致学生交通事故、溺水事故频发。部分家长法制意识淡漠不能理性对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不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解决问题,导致矛盾冲突扩大化。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已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一大瓶颈。目前,在校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但安全意识淡薄,行为缺乏理性,做事易冲动。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呈现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盲从性交错的时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行为往往不计后果。许多老师反映,对学生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学生只愿听好话,听不进批评,同学间、师生间交流交往稍不注意就会产生问题。如有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如走路碰撞、早恋争风吃醋、看不惯个性发型和服饰等,就采取单打独斗、找小哥们“摆平”,甚至找社会小混混“报仇”等严重对抗行为,容易导致校园犯罪的发生。如2010年4月19日凌晨,瑞安某中学一男生因赌博欠下债务,与同学发生纠纷而蓄意纵火报复,造成5名学生不同程度烧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三)安全法律、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校园安全法》,相关规定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之中。这些法律中对在校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的规定既不具体,又存在着一定法律空白。没有具体法律可依,取而代之的是每次事故之后的通知与整顿。绝大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然而对于如何考核这些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方面的制度却是空白。表面看来,虽然一些学校也非常重视安全教育,大会小会强调安全,却没能把这些安全要求转化成为可操作的制度规定。即使有些学校建立相关的安全制度,但对这些制度也没有能较好地贯彻执行。如学校没有严格落实门卫制度和外来人员入校登记制度,使校外人员能借故入校,造成校园安全隐患。校园安全执行上的诸多空白,使得校园安全教育不可避免地在某处落空,从而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四)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不到位开展安全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护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应对当前社会复杂治安形势所必须的手段。然而,学校、家庭、社会当前的安全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1、学校教育流于形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的老师普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学校的一切中心工作都围绕着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时间被挤占,安全教育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都较为突出,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有的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漠视态度,有的存在惩罚和过激行为等,容易导致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教师发生冲突。2、家庭教育滞后部分学生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孩子的各种安全教育和品行教育,如辨别各种社会危害,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未能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和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纠纷。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谁要欺负你,就还手打”等所谓的“不吃亏”教育,使孩子在与同学交往时动辄拳脚相向,发生不必要的冲突。3、社会缺乏协调与合作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大多存在着由学校单打一的教育形式,虽然学校工作能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也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但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却是各管各的事,说起来大家都重视,但行动起来缺少协调和合作,效果不显著。诸如交通安全的教育,学校层面花了大力气做了不少宣传教育,但一到社会的大空间里,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又如学校每年都举行学生防溺水教育,但由于家长在家没有做好教育和监管,缺乏街道社区的协调和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消蚀了防溺水教育的效果,导致学生溺水事故频发。(五)校园安全保障系统存在漏洞屡屡出现的校园惨案拷问校园安全保障系统的漏洞,给校园安保敲响了警钟。当前,各中小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体制不顺,多数学校安保主任没有编制,教育局没有正式发文,大都由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或总务主任兼任,造成安全保卫队伍人心不稳,工作热情不高,缺乏干劲,战斗力不强。另一方面,因资金限制,很多学校缺少专业安保人员。调查显示,有80%的学校保安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缺乏安全意识和防御能力,有35%的保安没有保安资格证,还有些农村学校由于食宿条件差,保安人员留不住,能留下的大多是年龄偏大的。安保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保障,无形之中削弱了学校安全保卫力量,使得治安保卫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从而造成了校园治安保卫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六)缺乏应急处置能力中小学校园,是未成年人聚集的场所,也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薄弱环节。目前,许多中小学校存在侥幸心理,编写应急预案敷衍塞责,走形式的较多;二是编写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模拟国家突发事件总体预案的基本框架,制作太宏观、太笼统,凸显“粗”和“大”;三是预案体系不健全,相关协调性不强等。许多中小学校长把学校上等级、上规模作为学校的大事,而把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这类部门的职责,尚未完全树立校园应急管理意识,尚未认识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以上问题都是新时期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盘根交错,导致校园安全管理现状令人不满,共同影响“平安校园”创建水平和社会安全稳定。所以,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急需加快解决上述问题。四、新时期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对策校园悲剧的发生,校园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应归咎于学校安全系统,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采取相应有力的措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络构筑系统,才能有效阻止校园安全问题的重复上演,保证校园的平安和谐。(一)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学校周边的社区是重要的校园安保力量,是弥补校园安保人员、安全设备不足的有力条件。整个社区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从根源上消除不稳定的因素。社区居委会应发挥了解本区居民的优势,对有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人员进行拉网式大排查,熟知周围环境,对于性格怪异、生活受挫、对社会有报复心理的人员及时了解,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在其遇到困难、问题时及时给予疏导化解,及时做好心理辅导,严格排查和控制高危人员,消除盲点,将可能诱发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必
本文标题:学校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9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