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故C正确。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A.继承了秦国王位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灭六国统一天下D.修建万里长城【答案】C2【解析】秦王结束了东周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统一了六国,自认为是“德高三皇,功过五帝”,C正确;秦王不是继承王位称为材料中赞誉,A错误;推行郡县制属于管理地方措施,B错误;修建万里长城属于巩固统一措施,D错误。4.秦始皇设立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其直接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统治B.直接管理全国军队C.加强京畿地区治安D.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该措施加强的是君主专制,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强化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太尉负责掌握全国军事事务,其虚设不能加强京畿地区治安;D选项错误,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并未出现地方割据,与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皇权至高无上B.朝臣参与议政C.皇帝任免官员D.地方服从中央【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突出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朝臣参与议政在此之前已经存在,不是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C选项是皇权至上的具体体现;D选项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皇帝制度的突出特征。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C.防止官僚贪污腐败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3【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不再世袭,没有封地,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秦之后的皇帝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不是天下的共主;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不能防止官僚贪污腐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7.秦始皇在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下列对郡与县关系的表述最确切的是()A.二者同为地方行政部门,其地位是平等的B.二者同为地方行政部门,郡是县的上级部门C.郡的长官由中央任命,县的长官由郡守任命D.郡的长官由各县推举产生,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命【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和县都是地方行政部门,郡是县的上级部门,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郡是县的上级部门;C、D选项错误,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8.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下列有关这项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皇帝决定国家的法律以及政策B.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不受制约C.皇帝决策要得到群臣一致同意D.官僚体制以维护皇权作为准则【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皇帝的决策并不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9.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4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时皇帝的权力逐渐加强,而宰相的权力逐渐缩小。①西汉设立中朝,导致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缩小,正确;②魏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与君权与相权的变化无关,错误;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正确;④北宋设立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事权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正确。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时抓住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结合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10.比较秦代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说明的是唐代()A.中央政府的官吏日渐增多B.皇帝通过分权方式得以集权C.尚书省拥有最高行政权力D.吏部权力等同于秦代的御史大夫【答案】B【解析】5【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丞相位高权重,唐朝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皇权得以加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秦代和唐代中央政府官员的数量变化;C选项错误,唐朝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不具备最高行政权力;D选项错误,秦代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唐朝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两者并不相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汉文帝曾派人“督监察御史”,唐朝丞相可“(弹)劾御史举不当者”,元朝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这些现象说明古代监察制度A.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B.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质C.以弹劾官员为主要内容D.以维护皇权为根本目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唐、元三朝均对御史、“纠弹之官”进行监督,反映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日益健全,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官员的素质,故B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弹劾,故排除。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监察制度12.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13.参观北京故宫会看到下图所示的建筑。这一机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A.巩固大一统的国家B.健全监督监察体制6C.确保权力相互制约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机构是明朝内阁。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始终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还受到司礼监的牵制,所以其设立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内阁是中央机构,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巩固大一统国家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内阁不是监察机构;C选项错误,内阁设立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不是确保权力相互制约,该表述不符合明朝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清朝军机处一日日程为:“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辅助皇帝,决策国政B.协办军务,谋划战事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和“下发旨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有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执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权;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军机处谋划战事的职能;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军机处陪同皇帝读写,赋诗作画的活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我国元代和清朝都曾经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其主要相似之处是()A.由中央机构直接管辖B.委派宣政院进行管理C.创设和推行土司制度D.设置理藩院进行统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宣政院作为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负责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清朝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两者都是由中央机构直接管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元朝设立的中央官署,与清朝无关;C选项错误,元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到7清朝乾隆时期基本完成,不是两者的相似之处;D选项是清朝设立的中央官署,与元朝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6.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根本用意是要求他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给大臣下达旨意的本质用意应该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D项。A选项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康熙的特点;B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本思想;C选项是消极的思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制皇权的本质【名师点睛】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17.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A.假作公允以用来欺骗舆论B.使英国获得了最惠国待遇C.迫使英国对中国做了让步D.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反映了1842年《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内容,该条款实际上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国关税自
本文标题: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1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