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经济—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文化—“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2-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3-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3.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4.影响(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教材拓展]__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目的巩固贵族的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观念”不同于宗法制(1)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起着维护西周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但影响深远。(2)“宗法观念”,指的是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亲亲尊尊”“男女有别”,对后世影响深远。[素养提升·融会贯通]-4-►探究1统一性与分散性并存——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考]根据史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解读]史料中三个“省略号”把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分封制下周王为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第二层“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宏观政治决策”体现这一制度有一定的集权性,并体现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第三层“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体现分封制在民族融合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第四层“总体看来”“表面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控制力有限”体现西周在国家结构上具有分散性,由此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试答]特点:西周政治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影响:积极影响,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消极影响,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影响(1)对西周的影响分封制起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2)对后世的影响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②中国姓氏的起源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5-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探究2古代中国血缘关系的纽带——西周的宗法制史料(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解读]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试答]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以家国情怀感悟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材料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思考:从材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提示】编写原则:“一本”观;编撰类型、宗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地域关系等受“大宗”“小宗”观念的影响。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友爱、团结互助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6-会团结。(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3)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4)修祠堂、族谱有助于加深对祖先、家乡的认识,有利于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安庆二模)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道:“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并立民族,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A.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C[根据材料“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可知,分封制明确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维护统治,拓展疆土,故选C项;夏朝时国家已经正式形成,故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项;世袭制在夏朝时期已逐渐形成,故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以注入特定内容、贯彻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下列符合“崭新原则”的是()A.“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确立了贵族的亲疏和长幼关系,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基本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延续。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区别“大宗”与“小宗”,从而“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选项中能够体现“亲疏和长幼关系”的只有D项。]3.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A.周人团结一致抵御外族入侵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7-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B[由材料“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重社稷故爱百姓”可知,周代用宗法制维系宗族管理,并扩大化到政权管理,这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抵御外族入侵,故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由材料“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可知,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具有相互的义务,故排除D项。]先秦时期的经济[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农耕方式的发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2.农业技术的进步(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2)春秋战国时期①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4.土地制度的变革(1)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2)春秋时期:大量私田被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土地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5.赋税制度改革-8-春秋战国时期,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取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征税,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租佃关系战国时期,租佃关系产生。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1.经营形态及特点(1)官营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