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龙岩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福建省龙岩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A.耦犁B.筒车C.曲柄锄D.曲辕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出现了……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结合所学可知该耕作工具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故D正确;耦犁出现在汉代,故排除A;筒车是灌溉工具,故排除B;曲柄锄是除草工具,故排除C。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农业以合理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灌溉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从而保证连种、复种、间作、套种相结合的高复种指数用地体系的实现。这说明了传统农业A.耕作技术的进步B.精耕细作的特点C.生产工具的改进D.经营方式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合理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灌溉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耕作技术的变化,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提到具体的生产工具的,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显示经营方式是集体耕作还是个体农耕,故排除D。-2-3.诗歌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下列材料中,可用来研究汉朝长安城商业发展情况的是A.“街衢洞达,间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街巷去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答案】A【解析】【详解】“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反映此时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符合汉代城市的特点,故A正确;“今朝半醉归草市”反映此时出现“草市”最早在唐代,故排除B;“夜市”出现反映市的时间被打破应该出现在宋代既以后,故排除C;“俱有铺席买卖”反映市打破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沿街买卖,应该出现在宋代既以后,故排除D。4.乾隆年问,山西巡抚罗巴延上奏:“浑源、榆次二州县,向系富商大贾,不事田产”;道光年间,长治县宋良弼在洛阳经商致富,置买“膏腴田数百亩”。这体现了晋商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B.“以文会友,汇通天下C.“以末起家,以本守之”D.“到处数根基,无往而不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向系富商大贾,不事田产”“经商致富”“置买‘膏腴田数百亩’”体现以商业致富之后买田置地从事农业,我国古代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其经商方式和策略,故排除ABD。5.乾隆年间,广东佛山石湾陶瓷行业的《花盆行历例工价列》中有工匠烧制产品,计件得酬的记载。这表明当时佛山A.海外贸易相当发达B.制瓷业的规模扩大C.生产部门分工细密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3-【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乾隆年间”“计件得酬”体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D正确;ABC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6.明朝中后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苏松太地区,出现了要从区域外的湖北、江西、安徽等产粮区输入大米的现象,每虽无论丰歉,外省客米来售者,不下数百万石。这反映出A.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分工B.新的生产关系雏形初现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产粮区输入大米的现象”“外省客米来售者,不下数百万石”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大米的买卖,是农产品商品化的体现,故C正确;区域分工指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关系,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D。7.明朝《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愈严而寇愈盛。”以下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市场经济已经是明代社会发展的趋势B.海禁一定程度上导致逼商为寇的后果C.对外开放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D.海禁是明代政府反侵略的自然反应【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市禁则商转为寇”海禁政策导致一部分商人成为盗寇,故B正确;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国家管理商品经济的方式,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不-4-需要对外开放,故C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海禁的影响不是海禁的原因,故排除D。8.下表为1860-1889年中国丝织品出口数值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项目1860年1879年1899年丝织品出口值(单位:万海关两)212.38449.90717.50占全国商品出口总值5.34%6.22%6.57%A.第二次鸦片战争推动经济发展B.外来侵略激化市场竞争C.丝织业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D.民族工业迎来初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中国丝织品不断增加,说明在国际市场丝织品依然受到欢迎,故C正确;材料无法判断我国经济是否发展,故排除A;材料反映我国商品的出口,没有外国商品进口的影响,故排除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9.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5-【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同时根据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故B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故A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10.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救急要图,当通谕各省的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当时清政府A.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在华列强利益B.应对时局变化,放宽民间设厂限制C.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思想趋于保守,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1896年……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等关键信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为了增加税收,巩固统治,清朝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清政府此举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错误。11.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实施A.促使了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B.导致了国统区恶性的通货膨胀C.构筑了抗战胜利坚实的物质基础D.保证了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可知币制改革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故D正确。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是在一战期间,故A选项排-6-除。材料未涉及币制改革的不利影响,故B选项排除。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是对材料作用的夸大,故C选项排除。12.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C.全面抗日战争时期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通货急剧膨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统治后期,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大量发行法币,通货急剧膨胀,美国加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加之官僚资本的不断膨胀,使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故D项正确。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故排除A。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家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受到破坏,大量工厂内迁,题干现象并不符合此阶段国内经济发展特征,故排除C。13.下图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线型图,促使a到b段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B.农业科技取得了进展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7-D.“八字方针”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发生于1960年,到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而且从材料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a到b段明显上升,主要是1960年实行“八字方针”的调整导致,D正确。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此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农业科技并未有取得明显进步,故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错误的实践,不利于经济发展,故排除C项。14.1979年东设想划一个地方出来,摘改革开放,然后全面推开。邓小平很赞成,说:“还是叫特区好,陕宁开始就叫特区咖!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已去搞,出条血路来!”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特区“特殊性”的实质是A.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B.采用特殊的政治体制C.变破计划经济体制限制D.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实质是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故C正确。A选项属于经济特区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排除。经济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排除B项。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是经济特区和其他地区的共同点,故排除D。15.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意在A.促进乡镇企业发展B.统筹城乡居民收人C.推动农产品商品化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8-【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计划经济时期控制“粮油关系”,因此2001年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乡镇企业,排除A;取消“粮油关系”并不能直接增加或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排除B;材料并没有提及农产品的商品化问题,排除C。16.民国初年,镇江和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B.婚烟自主之风日渐盛行C.国人普遍接受西式婚俗D.传统婚俗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是在民国初年,这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A项正确;此时自由恋爱结婚之风只被部分地区部分民众接受,不是“盛行”,故排除B;只有部分开明人士接受了西方礼仪,故C项错在“普遍”;民国初年传统婚俗仍居主导,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运用排除法,一定注意选项中的程度词,“彻底”‘普遍’等等词语一般都是错误的。17.晚清《图画日报》一文中写道:“各式各种新闻纸,买张看看天下事。近来报纸喜渐多,越多越是开民智。图画日报图画精,分门别类眉目清,三个铜板买一本,翻翻看看真得情。这说明近代报纸A.促进了社会信息的传播B.多侧重商业信息的报道C.根本上保障民众知情权D.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文明-9-【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各式各种新闻纸……翻翻看看真得情”可以看出,近代报纸有利于社会信息的传播,故A正确。B、D在材料中体现得不明显,排除。“根本上保障”说法错误,报纸只是提供了一种知情的途径,故排除C。18.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A
本文标题:福建省龙岩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