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南省张家界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湖南省张家界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本试卷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探究题四部分组成,共6页。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秦朝的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广曲辕犁和筒车B.曹魏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灌溉工具水排,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C.唐朝前期,“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D.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经济重心自唐朝开始南移,最终到宋朝完成,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答案为D;西汉的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唐朝推广曲辕犁和筒车,A错误;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冶铁鼓风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水排,B错误;宋朝打破了“市”“坊”界限,而不是唐朝,C错误。2.下表是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2-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A.封建农民的艰难不易B.采用集体耕作方式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支出总额超过收入,说明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困苦,说明封建农民的艰难不易,答案为A;材料,材料没有显现采用集体耕作方式、农产品商品化和精耕细作的特点,B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解读与分析。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一处对外通商,规定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一处”指的是A.广州B.泉州C.扬州D.益州【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实行闭关政策,只有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3-4.清朝雍正帝说:“凡士农工商,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与这段话的意思相符的经济思想应当是A.重商主义B.贱农重商C.重农抑商D.工商皆本【答案】C【解析】【详解】雍正帝认为农业为各阶层提供粮食,是天下之本而工商业为末业。体现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答案为C;A、B、D均与材料不符排除。【点睛】“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朝贡贸易推动地区商业繁荣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D.市镇的政治色彩不断提升【答案】B【解析】【详解】松江的棉布,景德镇的瓷器业,盛泽镇的丝绸业,可以看出区域专业化程度明显,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A错误;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逐渐被民营工业取代,C错误;从材料看出市镇的商业繁荣,但是没有体现政治色彩,D错误。6.“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他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这-4-位航海家是A.哥伦布B.迪亚士C.达·伽马D.麦哲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答案为A;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均与材料不符,排除BCD。7.某电视台准备开拍一部反映“三角贸易”的电视剧,其中有一个场景是欧洲殖民者从美洲返航。请你帮助导演准备道具,他们的船只满载的物品最有可能是A.枪支、杂物B.黑人奴隶C.印第安人、木材D.黄金、白银、烟草、蔗糖【答案】D【解析】【详解】欧洲的三角贸易分为初程,奴隶贩子带着廉价的工业品如枪支、杂物等从欧洲出发;中程为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归程为带着满船的黄金、白银、烟草和蔗糖等需要的经济作物从美洲返回欧洲,答案为D;同时排除AB;印第安人是美洲人,在三角贸易中不存在印第安人流动的现象,排除C。8.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A.英国的封建王权不断加强B.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垄断组织产生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D.经济发展促进“福利国家”形成-5-【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经济思想也变成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材料是反映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企业的设立是经济思想的变化,故C正确;A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垄断组织产生在19世纪末,排除B;“福利国家”形成在二战以后,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后对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影响。9.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大生纱厂都是中国近代企业的突出代表,下列关于它们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B.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D.产品全部投入到市场销售【答案】C【解析】【详解】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无论洋务企业还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了大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故C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创立于甲午战争之前,故A错误;江南制造总局虽使用大机器生产,但是资金来源是来自政府,产品也用于政府军需而非投入市场,因此它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同点,都采用了大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10.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导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因素有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②辛亥革命的促进③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6-④官僚资本主义的推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中诗句,可知“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当时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故①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故②正确;民国初期国人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③正确;官僚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错误,由此得出正确为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产生:(千呼万唤始出来)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二、初步发展:(小荷才露尖尖角)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三、短暂繁荣:(忽如一夜春风来)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数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是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四、日益萎缩(1927-1937年柳暗花明又一村)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五、山穷水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7-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商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同时,“金圆券改革”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崩溃。六、获得新生建国初期。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1953年~1956年,我国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1.下图为1947年3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米市奇观》。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B.官僚资本主义遭受重创C.国民收入迅猛增加D.国统区经济濒临崩溃【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漫画可以看出去买米的顾客抗着的钞票将人的腰都要压弯了,说明当时政府滥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货币大幅度贬值,说明国统区的经济濒临崩溃,答案为D;经济崩溃是民族资本主义遭到重创,A错误;官僚资本主义大发战争财,而不是遭到重创,B错误;国民收入不是增加,而是大大降低,C错误。12.《人民日报》曾经有这样的报道:“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记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8-与此报道相关的是A.三大改造B.“大跃进”运动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材料中“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正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的表现。故选B。考点:“大跃进”运动点评:“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13.1960年,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与此同时,化肥、农用机械、农用电力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则保留下来,并不断增长。这些措施A.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B.使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C.终于解决了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D.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60年代初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可以看出经过八字方针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答案为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B错误;1984年我国宣布解决了温饱问题,C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错误。14.下图是新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的票证,关于它们的表述正确的是-9-A.曾导致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B.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C.说明当时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D.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建立后,一度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物品供应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所以出现很多的票证,如粮票、布票等,由国家统一控制人民的对某种紧缺物资的供应,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答案为B;材料中的是粮票,不是人民币,不会造成通货膨胀,A错误;票据的使用说明当时商品奇缺,C错误;票据的使用严重限制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D错误。15.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
本文标题:湖南省张家界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2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