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考题型突破 第1讲 选择题题型教案
-1-第1讲选择题题型【题型综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题型分类标准不一,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一般从命题设问角度看,全国卷选择题题型主要有反映与体现类、说明与表明类、因果和目的类、推理、判断类、比较(变化)类、理解和阐释类六大类。题型一反映、体现类选择题【题型特点】反映、体现类选择题一般命题的限定词主要是“反映了”“反映出”“体现了”“体现出”等。(1)从知识、能力立意角度来看,此类试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与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此类试题能够实现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所体现的现象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试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真题举例】1.(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选B。《礼记·射义》说:“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2-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晋爵甚至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雀者,爵命之祥。”此图像与“立官”有关,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意,“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理想的艺术表现,故B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尚武健身,更谈不上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2.(2016·高考全国卷Ⅰ,T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可知,这有利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故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美国的政策与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没有联系,排除B项。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冷战,排除D项。[解题点拨](1)审题:读懂题干材料,分清限定词,是属于“反映”还是“体现”等。(2)解题:注意解答关键是理解“反映”“体现”,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既然是“反映”“体现”,就不要用现象来“反映”“体现”,切忌只看历史事物的现象,不看历史事物的本质。【仿真训练】1.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宋代铜镜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以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这反映了()A.宋代铜镜铸造业走向了衰落B.宋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C.“官民竞市”有利经济发展D.唐代繁荣盛行奢靡风气解析:选B。“图纹题材以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体现了装饰的个性化,与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有关,故选B项;材料比较了唐宋铜镜的纹饰,没有发展情况的描述,不能体现其盛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其生产来源是官营还是民营,排除C项;“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体现的是一种装饰手法,不能与奢靡风气直接关联,排除D项。-3-2.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后取消了常备军和国家官吏。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这体现了()A.廉洁政府的政治理念B.一切为工人服务的宗旨C.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D.民主原则在公社的践行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可知,其政治理念是建立廉洁的政府,故选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但“一切为工人服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仅仅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权,排除C项;题干论述的是公社公职人员的报酬不高,而这与民主原则无关,排除D项。题型二说明、表明类选择题【题型特点】(1)从知识、能力立意来看,历史选择题“表明”“说明”类有所区别。“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中,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真题举例】1.(2018·高考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选C。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是指桑蚕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2.(2018·高考海南卷)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4-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选D。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中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解题点拨](1)审题:注意题目反映的试题类型,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此类试题属于哪种情况,然后进行思考判断。(2)解题:一般对此类题目的解答多运用排除法。应该首先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3)注意:“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地来说“表明”类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不过,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此外,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用命题教师的话来说,“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可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所以,对待高考试题,一定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具体的命题立意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仿真训练】1.(2019·济宁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分封的卿大夫,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多种-5-因素造成的,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的个例得出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排除D项。2.阅读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分科学生数比例表(%)年份工科农科医学师范文科理科政法财经体育艺术人数194918.720.918.45.89.822.6-3.8--2272195653.510.67.215.35.05.11.11.20.40.622322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A.适应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B.符合了工业化初步建立的具体国情C.响应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客观上造成文科人数的腰斩式下降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1956年工科、农科、医学、师范的比重明显上升,文科比重明显下降,这一调整旨在为“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故选A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重理轻文而非德智体的均衡关系,排除C项;文科人数的下降取决于国家政策而非高校教育发展,排除D项。题型三因果、目的类选择题【题型特点】(1)从知识、能力立意上看,因果(目的)关系类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原因、目的、结果、影响的理解判断、认识能力。(2)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其要求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目的”“为了”“旨在”“意在”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其要求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真题举例】1.(2019·高考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6-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解析:选B。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2.(2019·高考全国卷Ⅱ,T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解析:选B。1948年10月,国共内战处于决战时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考题型突破 第1讲 选择题题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