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1.周公平定了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文王之九子)以建卫国,周公告诫康叔要实行文王当年制定的“明德慎罚”的方针,加强周法的统治。这说明A.中央集权制度在西周初期已初步确立B.周朝统治在宗法原则下得到巩固C.儒家“德治”思想促进了分封制推行D.周文化随周制的推行而不断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公告诫康叔在殷都旧地实行文王制定的方针,体现的是周文化随着周制的推行而不断扩大,D选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率先在秦国确立,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B选项排除。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C选项排除。2.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修筑了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的“五尺道”。此举旨在A.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B.使少数民族汉化C.实现对西南的统一D.便于农耕经济传到西南【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尺道的修建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主要是为了加强西南地区的控制,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少数民族汉化无关,B选项排除。在修五尺道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C选项排除。五尺道的修建与传播农耕经济无关,D选项排除。-2-3.《史记》以“黄帝”为始祖,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帝王血脉传承体系,不但尧、舜、禹是黄帝后人,连被视为“戎狄”的秦、有“蛮夷”之称的楚,与西汉连年交战的匈奴,都不例外。司马迁这种刻意给所有部族提供一个共祖的做法,旨在A.满足汉朝大一统的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D.缓和民族和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给少数民族政权找共同的祖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认同感,进而巩固国家统一,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问题,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选项排除。4.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这表明当时A.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B.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C.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D.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答案】C【解析】古代农业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据材料“佣作以助资用”“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反映了依靠出卖劳动力,以资助自己进行学习,说明存在雇农现象,故C项正确;“隶佣”表述错误,不是奴隶,拥有人身自由,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题目中汉代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5.亳州古称谯,西汉,谯县隶属沛郡;东汉时,沛郡改为沛国,建安末年,分沛国的一部置谯郡,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扩充实力。两汉时期亳州地区建制的变革反映了-3-A.西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B.东汉封国的势力扩张威胁中央集权C.两汉推行了郡县封国并行制度D.两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威胁了中央集权;材料“建安末年,分沛国的一部置谯郡,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扩充实力”体现的是东汉年间的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因此体现的是两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矛盾尖锐,D选项符合题意。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C选项属于表面现象,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斗争问题,排除。6.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据下图可以推知,当时A.南北地区交流减少B.南方秩序相对稳定C.南北经济趋于平衡D.专制政体遭到严重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魏晋时期的朝代更替可知,长江以南一直处于统一的状态,说明南方秩序相对稳定,而北方处于政权并立的状态,说明社会动荡,B选项符合题意。魏晋时期南北地区交往并未减少,民族融合明显加强,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的结论,C选项排除。材料与专制政体遭到破坏无关,D选项排除。-4-7.隋唐时期,皇帝布施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成百上千顷土地被授予或布施给寺院,一些寺院甚至“田连阡陌”。这种状况的发展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C.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D.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寺院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严重,不利于社会矛盾缓和,故A项错误;寺院“田连阡陌”本身就是一种土地兼并现象,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迅速崛起,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寺院“田连阡陌”,与国家积贫积弱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隋唐时期佛学的兴盛8.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下图可知,当时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B.交通设施趋于完善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D.政治重心发生转移-5-【答案】A【解析】【详解】图片表明淮河以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段开凿的运河漕渠较多,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都城的物资逐渐仰仗南方,故A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交通设施是否完善,排除B;材料反映淮河以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段开凿的运河漕渠较多,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趋势,排除C;唐朝的政治中心在西安,仍处于北方,D错误。9.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宋代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来看,宋朝时期的城镇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善,这是宋代城市工商业发展带来的结果。故答案为D项。户籍管理制度与居民独立意识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10.下表为中国古代饮⻝文化的变化(节选),材料足以说明时期饮⻝文化特⾊先秦时期贵族饮⻝有“⼋珍”之说,对⽤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夫之下“不以鼎⻝”。秦汉时期外来⻝物⻩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扁⾖、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6-隋唐时期⼠⼈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量提到⻄域胡家酒店和胡姬。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结构发⽣变化,烧饼、饺⼦、包⼦、⼑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A.中外饮食文化交流频繁B.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C.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封闭性D.南方饮食比北方丰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文化,隋唐实行科举制,饮食文化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体现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先秦时期并未体现中外饮食文化交流频繁,A选项排除。隋唐时期的饮食明显吸收了外来文化,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南方饮食比北方丰富的结论,D选项排除。11.按宋仁宗《嘉佑禄令》规定,包拯作为龙图阁直学士,每年有1656贯的货币收入,还有10匹绫、34匹绢、2匹罗和100两绵的实物收入。另《宋史·职官志》规定,包拯做为开封府尹每月有30石月粮,此外每月还有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干草、1500贯“公使钱”。根据史料包拯每年的各项实物收入,加上货币收入(工资),总共是21878贯。按当时的购买力21878贯铜钱相当于今天的1367万元。据此可以推知A.北宋社会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较多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这个时期自然经济繁荣D.北宋农民负担沉重超过前代【答案】B-7-【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根据史料包拯每年的各项实物收入,加上货币收入(工资),总共是21878贯。按当时的购买力21878贯铜钱相当于今天的1367万元”可知体现的是北宋统治者对文官重视,说明当时执行重文轻武政策,B选项符合题意。仅从包拯的工资来看是不能推出北宋财政收入较多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北宋时期是商业立国,商品经济异常繁荣,C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北宋农民负担沉重超过前代的结论,D选项排除。12.南宋时期政府岁入三分之一来自四川,而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仅占全国税收的0.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显示,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四川经济地位在宋元时期的变化说明A.四川经济发展缓慢B.战乱对四川的影响大C.元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相对宽松D.元政府未能有效管理四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宋时期政府岁入三分之一来自四川,而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仅占全国税收的0.96%”可知体现的是元朝政府未对四川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税收比重下降明显,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南宋时期政府岁入三分之一来自四川”可知四川的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A选项排除。元朝进行的是统一战争,在全国都有战乱发生,B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C选项排除。13.宋代民户买卖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A.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B.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C.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D.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答案】B【解析】-8-北宋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商税征收方式,重新制定了商税的标准,为税收提供了制度保障,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增加人民的负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该征税方式防止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而不是便利了,故C项错误;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D项错误。14.耕读传家是指农民经过读书而做官,有了钱回乡买地,致仕时还乡耕作,并使子孙继续读书。耕读传家本来是中国普遍的现象,在宋朝被定型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并且大加提倡。宋朝大加提倡表明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B.社会阶层固化C.统治者文治的理念D.农本思想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耕读传家本来是中国普遍的现象,在宋朝被定型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并且大加提倡”可知体现的是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这主要和宋朝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政策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问题,A选项排除。科举制有利于阶层的流动,B选项排除。农本思想根深蒂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5.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仙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C.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9-D.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许宣身份由盐铁使之子到统制之子,再到开药铺的伙计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文学发展适应普通市民群体的精神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并未提高,排除。B项,题干并非强调文学的变化发展,排除。D项,许宣身份变化反映了社会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排除。16.“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该词含义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A.
本文标题: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3934 .html